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是助齐桓公当上霸主的幕后推手。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到了今天还受到管仲的恩泽。没有了管仲,我可能要披发左衽了!华夏民族向来都是束发右衽,只有蛮夷才披发左衽,因此孔子认为管仲是保护华夏文明的大功臣。可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之高。
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不是齐桓公,也不是管仲,而是鲍叔牙。表面上看,鲍叔牙的功绩远没有另外两人亮眼,可是他在三人中起到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我们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如果没有鲍叔牙,历史将会被改写。
根据管仲的自述,以前他没钱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搭伙儿做生意,赚到的钱自己占大头,而鲍叔牙占小头,可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穷,所以不觉得管仲贪财;管仲曾经帮鲍叔牙办事,结果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觉得管仲笨,因为他知道情况有好有坏;管仲曾三次面见国君结果都没得到重用,鲍叔牙也不认为管仲没能力,他知道只是管仲运气不好;管仲三次参军,次次临阵脱逃,鲍叔牙知道管仲家中有老母亲,所以也不认为管仲胆小;齐桓公杀公子纠,谋臣召忽因此而死,而管仲忍辱偷生,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无耻,因为他知道管仲胸怀大志。
如果没有鲍叔牙,管仲可能早就死于齐桓公刀下了吧,还谈何成为国相呢?如果管仲没有成为国相,那么齐桓公的霸业也就难成了吧。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们也完全可以说:世有鲍叔牙,而后有管仲。
但鲍叔牙于管仲而言,远不止是他的伯乐而已。
萧何和韩信之间的关系也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既是韩信的伯乐,但也是亲手为韩信建造坟墓的那个人。
鲍叔牙从来不曾背叛管仲,相反还无条件地支持他,永远站在他这一边,这才成就了“管鲍之交”的一段佳话。
然而鲍叔牙身上难能可贵的特质还不仅限于此。在人人争利的春秋战国时期,成全别人的人或许会有,可是如果别人和自身的利益发生了冲突,那么仍然愿意成全别人的人在数量上就要大打折扣了。
《庄子》里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庄子的好友惠子在魏国为相,庄子前去拜访他。结果惠子听人说庄子此行是来取代他的相位的,于是他很恐慌,命人在都城搜查了三天三夜。等庄子见到惠子,就嘲讽他说:“你听说过一种名为鹓雏的鸟吗?鹓雏从南海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它就不停下来休息,不是竹子结出的果实它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便不饮。结果有一天猫头鹰找到了一只死老鼠,恰逢鹓雏从上方经过,猫头鹰就对着鹓雏发出愤怒的声音——动物护食的时候貌似都会发出的声音。今天你难道要为了你的相位而冲我发出像猫头鹰护食一般的吼叫吗?”
这个故事倒不一定是真的,但是这个故事却侧面地反应了当时人们对于官位的态度。虽然庄子如同鹓雏一般,对死老鼠不屑一顾,可大部分人还是像猫头鹰一般,对死老鼠还是很在意的——如果你动了他的饭碗,他没准会要你命的。
庞涓和孙膑同学兵法,而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能高于他,怕自己的大将军之位被孙膑取代,因而向魏王进谗,诬陷孙膑,害他受了膑刑;李斯与韩非共拜于荀子门下,可李斯却陷害韩非入狱,使他服药自杀。
如果鲍叔牙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他大可直接致管仲于死地,或者鲍叔牙如果见死不救,管仲自己存活下来的几率也不大。正因为鲍叔牙把国家和朋友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前面,所以他才会举荐管仲来代替自己。齐国需要一个能人来担任国相,而他的至交管仲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所以对齐国来说,鲍叔牙是最好的臣子,于管仲而言,鲍叔牙是最好的朋友。于公于私,鲍叔牙都是仁至义尽的。
伯牙因为有了子期,高山流水才有它的意义;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鲍叔牙不仅懂得管仲,而且一直支持他,愿意成全他,这才成就了一代名相,所以说鲍叔牙这样的人最是难能可贵。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而鲍叔牙正是那个成人之美的人。
所以说,交朋友就找鲍叔牙,而我们也要做别人眼中的鲍叔牙。
附 文言版
管鲍论
昌黎先生云:“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余言:世有鲍叔牙,而后有管仲也。何者?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未死,而陷于囹圄。若非鲍叔举仲自代,则管仲不相桓公;管仲不相桓公,则齐国无霸于诸侯矣。
桓公失管仲,则齐国不霸;管仲失鲍叔,或客死鲁国矣。故曰: 世有鲍叔牙,而后有管仲也。
然鲍叔牙之于管仲,岂伯乐之于千里马而已乎?余曰不然也。
萧何者,韩信之伯乐也。然韩信之成也萧何,其败也亦萧何矣。
鲍叔牙之于管仲则不然。鲍叔牙终生不背管仲,始终如一,方成管鲍之交。
当春秋之时,上下争利,巧诈横行。孙膑与庞涓共学兵法,而庞涓使孙膑受刑;李斯与韩非同拜荀子,然李斯陷韩非于囹圄。
鲍叔牙不致管仲死地,反举仲自代,鲍叔之德,可谓明矣。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故鲍叔牙者,伯乐中之君子也。若无鲍叔牙,何有管仲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