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今年63岁,我姥姥快90岁,姥姥给母亲打电话聊天内容也多是询问母亲的近况,下达一些命令,她讲完想说的话,最后来一句,“那就这,挂了!”
我妈在这边还没来得及说“好!”那边就已经“嘟嘟嘟嘟”了。
母亲的婚事是姥姥托人介绍的,姥姥极力说服我母亲,“这个人不错,同村,你在我跟前我也放心,到时候有啥需要帮衬的,我也能帮得上。我万一病了,老了,不行了,你也能立马回来照顾我。你是妈最信任的孩子,妈真得不愿意让你远嫁,远嫁不方便回家,我有个三长两短,你回来就看不到我了!”
在这样声泪俱下的说服下,母亲应允了这门亲事。
婚后,母亲生了我和弟弟。在家闲着,经济困窘,姥姥有机会了,就给母亲一些钱,给我和弟弟买吃的穿的。
再然后,母亲就进城务工,投靠了姥姥、姥爷。
母亲工作稳定后,也动员父亲一起。
这样家里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由于我父母跟我姥姥姥爷平日里在一起吃饭,所以矛盾就多了。
姥姥跟母亲说,“你看你娃他爸,性格黏糊糊的,问个话吭吭哧哧的,把人能急死,咋是个那人!”
母亲打趣姥姥,“那不是你看上的人吗?你说这人好,家里是书香门第,爷爷是校长,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人很好,一家子好人。这人长得也没的说,踏实、能干,你这人咋说变就变呢?现在又嫌人家了?”
姥姥窘迫一笑,”那谁知道当初跟现在差别这么大呢?“
“你选的,你可得好好照顾啊!”母亲逗姥姥。
姥姥气从鼻子喷出来,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
母亲听她妈妈的话结婚、生子,也接受了姥姥“我会照顾你”的承诺。
她带着我父亲一起投靠了父母。
这段时间,姥姥一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快快快”!姥爷回家吃饭,刚吃完,想要跟孩子们玩一会儿,姥姥就催,“哎呀,你吃晚饭了就去下去,走走走,跟娃玩啥呢?就带娃出去玩儿也行,木乱死了!”
姥姥在城里租了亲戚的房子,房子很小,能放下一张一米六的床,两个以前人用的方形柜子,一台缝纫机,一张很小的桌子(吃饭的时候放在床上,大家随便坐在床上、床边,站着就把饭吃了),一个烧煤炉子(只有一小部分煤放在炉子旁边,还有部分煤被堆放在房子侧面的树旁边,一张案板,一个高一米六、宽40厘米的橱柜,再有就是一个窄窄的门了。
这样的屋子住一个人到时麻雀虽小一应俱全,温馨又安全。住两个人呢,也还凑活,不算很拥挤。
住三个人感觉屋子每个角落都有人,住四个人、五个人,屋子就要撑爆了。
寒暑假,母亲会接我和弟弟跟她同住,我、弟弟、我父母、姥姥、姥爷,六个人同在一个屋檐下,那就不是热闹,是拥挤。
厨房只能容纳一个人(一般是母亲做饭,姥姥不忙时也会帮衬),卧室的床上一般是我、弟弟、外公,我们三个围坐在一起,外公跟我俩玩儿,给我们讲故事。
我父亲就坐在门口的板凳上喝水休息。
饭做好了,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就围坐在门口的小桌子边上随便一吃。吃罢饭,我父母午休,姥姥、姥爷都去自己的单位忙了。
父母午休1小时,两个人也都急急忙忙去单位忙活了。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4年左右,姥姥姥爷退休了,两个人就回乡下过老年生活了。
我父母还留在城市打拼。
姥姥就开始跟母亲电话联系,母亲有什么不明白的就会问姥姥,姥姥时常给母亲生活上的指导。
母女二人的关系用我奶奶的话来说,“你妈怎么跟她妈有说不完的话,人家母女俩一天的得得得的说个不停,真是关系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