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用得最多的沟通方式还是说话,说话的方式、语气、表情,都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
沟通中,我们都希望彼此能好好说话,因为这样沟通起来会更轻松愉快,但是现实常常事与愿违,一言不合就上头的对话,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比如,娃晚上自己不好好吃饭,奶奶就在娃玩玩具的时候喂饭。我和娃爸都主张让娃自己吃饭,不喂饭,尤其不赞成让娃边玩边吃。
娃爸说了几次让奶奶不要喂,奶奶没听,娃爸就过去要把碗拿走,奶奶急了,把娃爸说了一顿,并威胁说不让喂饭,她就不在这里带娃了。
娃爸也不让步,直接怼回去,说不带就不带,还让奶奶现在就走,把奶奶气得够呛。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对方认可,最终达成共识。
而娃爸和奶奶,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就只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想要对方绝对服从,却没有一句话是在和对方解释,为什么自己要坚持这个观点。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还搞得两败俱伤,不欢而散。
好好说话,究竟有多难?
其实也不难,只要能时刻提醒自己沟通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沟通过程中我们就会想方设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沟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如果我们不能明确沟通的目的,那么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被情绪控制,说出一些违背心意的话,伤人又伤己。
比如喂饭这件事,娃爸是希望娃能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这样以后上幼儿园娃也能更好的适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娃爸认为让娃饿一两餐都不是问题,而奶奶总是喂饭,就让这个目的无法达到。
但是奶奶觉得孩子还小,喂饭她吃天经地义,奶奶觉得等娃去了幼儿园,他自然就会自己吃饭了,所以现在没必要太苛刻。
我自然是支持娃爸的观点的,但是娃爸表达的方式确实非常糟糕。如果娃爸真想获得奶奶的认同,就应该先认可奶奶爱护孙子的心意,再从长远的角度说服奶奶,真正爱护孙子的方式,是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娃爸也可以举例哥哥家的孩子,都上小学了,有时在家里还是要妈妈喂饭,不就是因为小时候不忍心饿着他,一直喂饭的结果吗!
如果娃爸用平和的语气陈述事实,我相信奶奶是会接受的,虽然不能保证奶奶以后是不是都不再喂饭,但是至少今天奶奶可以比较平和地接受娃爸的观点。
面对老人的偏执,我也经常感到无力。但是如果一旦决定要沟通,那就尽量好好说话吧,因为这样就算最终不能达成共识,至少不至于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