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牢学生主体的高三复习课
——以“诗歌物象和人物形象知识点”为例
常能珲
刚才在高三21班上课,内容是“物象与人物形象”,以题带讲,用的是2021年的天津高考题。
整堂课我都是以学生为主来讲的。
提前四分钟进到班级,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有很多同学明显还没睡醒,直接上课肯定不行的。我想了个办法——用音乐唤醒。
我问,同学们下午第一节课辛苦了,课前我们一起唱首歌醒醒瞌睡吧,你们最近最喜欢唱的歌是什么呀?好几位同学大声说《姑娘我爱你》。
放歌同时我写了板书:这节课要讲的题目,位置,标题,重点关键词。写完板书歌也唱了一半,很多学生在跟唱。我就问道:“同学们谁唱这首歌唱的最好呀?”大家推荐格日措。
格日措也不赖,可能大家平时关系都好,也在念“呵呵盒”的时候锻炼的多了。她说好,那就我来。我邀请格日措唱几句高潮部分。
歌罢,上课两分钟,同学们精神状态很好,可以开始上课了。
我首先确认学生的作业情况,全班只有1位同学没有完成,他可能是忘记了,这就跟我和马肇言说的收作业的严谨有关系了,若提醒和登记到位,也许这样的遗忘情况会减少。
然后看选择题,全班20人有两位同学选D,其余都选正确选项C。明显重点讲D选项。我问郝雪,坦白说说自己当时是觉得D哪里不对吧。
郝雪说完,我没有直接回答,请了张明辉起来回答,明辉没说清楚,请他先站着。
又请郝雪推荐和自己关系好的一位同学尹春香回答。春香说的过程中大家都认真听,说了一半。然后又问明辉懂了没,明辉说还没清楚,我说你请一位同学帮帮你吧,他请刘贺伟。
贺伟说的思路其实很清楚,只是发音不够清晰,前半部分思路清晰,后半部分他说自己思路乱了,说不下去,我就请他请一位同学帮助自己接着往下说。(这个过程中陈瀚垚和格日措在查字典讨论着什么)贺伟请瀚垚帮忙。瀚垚因为没在听,他说不清楚,但他挺灵活,说贺伟的声音不大,没怎么听清楚。好吧要互相给面子,我对贺伟说,贺伟你刚才说的前半部分思路都很清楚,而且是对的,只是声音小了点,发音不够清晰,之后要记得吐字清楚,发音饱满,这就不会引起误会了,可以吗?贺伟说好的。
我看警醒陈瀚垚的作用已经达到,就换了个问题——说说D选项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瀚垚又说C选项明显错误,他确定以后就没往下看了。(好吧,先这样,先把面前的问题解决了。)
经过了刚才几位同学尤其是贺伟的回答,我觉得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就请郝雪再次回答:郝雪,经过几位同学的回答,你有没有想清楚为什么D是正确的呀?
郝雪说想清楚了。我说那能不能重新组织语言回答一下。
郝雪回答的语言清晰简洁,的确把刚才的问题讲明白了。
我又向刚才没回答清楚的同学以及所有同学确认了一遍——清楚了吗?
待同学们都说清楚了以后。
我们看主观题。
主观题题干已经提前写在黑板上了。
我先请张平昕怡起来读读自己的答案:昕怡,你之前诗歌赏析题拿了满分,答题有一套,就先请你给同学们分点读读自己的主观题答案可以吗?
昕怡起来说当时是怎么思考,怎么读诗的。我打断道:“不好意思昕怡,刚才说的是请你把你的答案分点读给同学们听,你直接读吧!”
昕怡说,当时提前看了答案,觉得自己想的和答案差不多,就直接把答案写下来了。
好吧,那也不用批评什么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说,如果自己的答案没写,就无法呈现,就不能比对,不知道自己真的懂了没有,想全面了没有,还是要写清楚才行,之后要注意了。昕怡说好的。
我回到讲台前,请课代表马肇言读:肇言,你是课代表,首当其冲,你给同学们读读你的答案吧。
肇言边读我边写板书,将他的思考总结在黑板上。(不同流。高贵(梅花))
说完我写完,请肇言回答:“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第一点和第三点是重复的,都说到了‘不同流’。”
我说,是的,还有个问题有没有发现。他说没有。
我看到李奕天在笑,就问李奕天,看我写的第二点板书,有没有发现肇言答案中的错误?
奕天说,说得快,没有发现。
我又问肇言,发现了没。
肇言回答:题目问的是“借梅花寄托了什么理想人格”,我答案中写的是寄托了梅花的高贵人格,这与题干要求不符。
我表扬,对的肇言,你找到了理想人格的其中一个,但如果这么写,阅卷老师看见了就直接扣分,没看见还算侥幸,这样的错误下次要注意不要犯。肇言说好的。
我另起话头,请陈包莲回答:宝莲,你素以逻辑严密,答题周全著称,能否请你展示下你的答案。
宝莲答了三点:清高独立,无畏风雨,淡泊独立。
我请马晓雯评价:有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晓雯说,我觉得宝莲的答案只有关键词,不好,因为如果只有关键词,没有解释说明,容易让阅卷老师感觉取巧,不能说明答题人是真的读懂诗歌。
我肯定晓雯的答案,说,是的,同学们,晓雯的回答很标准,先说她的发现,再说理由,让人听的明白。我们答题也应如此,把直指题干的重要答案写在前面,再附上答案。这样一来,答案才更完整。
问陈包莲:宝莲,你得出这几个答案都很好,你肯定是从各个地方总结出的,能简单说明一下吗?
宝莲一一回答。
我反馈道:“宝莲刚才的表述很优秀,干净整齐,只是最后一句‘感觉从下阙和某某句应该可以得出第三点’显得口语化,之后可以把‘感觉从……应该可以得出……’删除,就完美了。”
最后一起看答案的表述,肇言和宝莲的答案就包含了正确答案。
我又串讲一遍知识点,扣着题干,讲明白“物象”和“意象”的区别,这首诗的“梅花”就是“物象”,然后问了一遍全班同学,这个题我讲清楚了没有,明白了吗?他们说明白了。
这个题算是讲完。
最后两分钟,请大家回看题目,看有误缺漏,比对《步步高》对应的学案部分,看看做题的“点拨关键”,有无新的收获。下课。
下课后。
我发现多杰郎措还没从课上批评中缓过来。我跟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倾听别人的答案,为什么要听语文课,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分神做题,什么时候不能。他也释然了。我相信这节课之后,多杰郎措能更加认真听课,也督促我再接再厉。
陈瀚垚跟我说,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个题干中没有说要结合诗歌,也没有“简要分析”的字眼,所以答案中没有分析,只有几个理想人格相关的关键词。而我翻看了其他有“简要分析”的题目,发现答案中并没有分析的内容。这是不是说明像这个题没有“简要分析”就不用结合诗句分析了?
瀚垚的这个问题让我开心,因为他质疑,他思考,他寻找,他提出,这是很好的习惯,值得鼓励。我抓紧表扬瀚垚的提问,补充说道:瀚垚,你说的有道理,只是平时还有一种可能性,考题和答案有没完全匹配的可能,答案拟定万一多出了分析的部分,就会导致失分,我们不妨在没有把握之前这么做——有“简要分析”字样的,稍微详细些阐释,没有的,简单关联,点出出处。这样对自己而言不是很累,却也更加把稳,你觉得呢?
瀚垚说好的。
瀚垚的提问也让我对这个问题引起注意,之后我把所有高考题和答案梳理一遍看看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如果是,再大胆跟同学们明确。
我又问李奕天,刚才嘴角一瞥,似笑非笑,我感觉是我哪里讲的有问题,你却不好说,又没忍住所致,能说说吗?
奕天在我问了三次之后才回答,说我请马肇言回答问题的时候用到一个成语,“首当其冲”,他觉得不对,但又暂时还没想到更合适的成语,所以就没说。
我想了想,说,奕天你说的对,这里不能用首当其冲,不然让马肇言紧张的。我也一下没想到适合的成语,倒是直接说成,肇言你是课代表你来示范一下,这样更好。
想到这里,我对李奕天说,奕天,你下次有这样的发现要一下课就跟我说明清楚,你可以说,老师,刚才课上的有个地方我有点疑问,能不能问下,就指出来了。这样能帮助我思考,也能更快给你答案,好嘛。
奕天说,不好意思啊老师,有点像挑老师毛病。
我说你们很体贴,你们的考虑有道理的,不过我现在跟你们说了嘛,没事的,以后一下课直接来跟我说就好了。
今天的这堂课带给我很多思考,用学生的话开始,以学生的话贯穿整节课,再用学生的反馈结束,将课上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掉。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算有效课堂吧。毕竟学生确乎有收获,以他们的表达为证。
之后再接再厉,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