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当一个受教育水平很高的父亲,神清气爽的带着儿子去看一场自己最喜欢的比赛时,为什么会抛掉自己文质彬彬的形象,对着对方的球员破口大骂,还带着孩子一起喝倒彩,说脏话,
后来我看了《乌合之众》,困惑的一大部分都解决了。
————题记
古兹塔夫·勒庞是一个群体心理学家,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再版29次,流传于世界百国,不说是名著,但绝对是群体研究中的经典。在一年前,开始有了网上精读本和解读书的时候,我曾经听过这本书,被内容所吸引,却因拖延而无限搁置。直到这个学期,因为各种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我的面前,没有什么理由,就很快的读完了。酣畅淋漓。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集中表现为无意义,情绪化和低智商,这是勒庞对于群体研究得出的首要观点,也是理解世界各种匪夷所思的群体事件的关键。但这其中让我比较好奇的是,是不是独立个体不在群体里做的选择就一定会强过群体呢?反思于此,我又去查阅了凯文·凯利所提的观点,即作为人类的超级有机体,众愚成智。反思两者,我发现其中有两个必要的因素导致乌合之众的形成,那就是意见领袖的存在和同质化人群的聚集。意见领袖,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声音能被人听到的人,一个班级的班长,学校的校长,网红大咖,政府领导,社会评论大v,等等。在勒庞的笔下,意见领袖被独裁者所替代,他在书中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独裁者不需要严密的论证,只需要越简单越好的口号,和易于形象记忆的未来愿景,就可以完全得到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因为群体不具有推理能力,却有很强烈的想象能力。这听起来像极了愚民,但不可否认,在整个世界,受过教育的总是少数,那些特别容易被言论所激起情绪而肆意妄为的底层人民,才是社会的大多数存在。所以,当熟知社会心理的意见领袖不怀好意的利用他们时,这些人只能作为一个乌合之众来被统治。
同质化群体这第二个因素,是来源于著名媒体人吴伯凡老师的一篇文章,当构成一个巨大群体的人严重同质化,他们的身份,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利益有一种明显的趋同。所以在群体里,他们会产生一种相互的价值认同,这一方面,读过一点社会心理学的人都能轻易懂得,当你的想法输出后的到的都是身边人的正向反馈(因为利益趋同嘛)那么你的自我认知就会加深,继而认为世界就是应该这样的。你没有第二个选择,实际的原因是你有意的使自己避开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文字和观点。这也是选择性偏见的一种体现。
有了这两点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看懂发生在国际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比如川普为什么能够上台,玛丽莲勒庞这样一个极右分子为什么会收到35%以上的选票。当一个一个易受别人影响的的群体的共同利益被一个高级意见领袖用直白简短无需考虑逻辑的方式得到“照顾”。他们去支持也不太奇怪了。“只要拒绝全球化就能发展!”“只要赶走这些移民,国家就能复兴!”“对!!”
看完乌合之众这本书,我闭上眼久久不能平息。回到开头的那个困惑,爸爸为什么带着儿子一起破口大骂,因为这是在我方球队的利益,如果我要融入这个群体,我就要努力和他们一致,放弃自己的评判的标准。仅此而已。至于为什么说是解决了一大半,那是因为,揭露完人性却不给解决方案,就像撒了鸡汤没勺子一样。让人心里又烦又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