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克鲁格曼,而其提出这一理论的时候才25岁。
克鲁格曼在耶鲁大学也不得志,由于性格太强,他得罪了不少人,连研究生奖学金也丢掉了。1978年,他去探访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他发现自己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关键。他开始写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奠定了其新贸易理论的基础。
25岁时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传统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经济学家对他嗤之以鼻,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一理论却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由想起世纪伟人马克思,23岁(1841-4-15)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但是,当他的论文提出来的时候,由于其对传统哲学的颠覆性而在柏林大学得不到通过,只好拿到另耶拿大学去评审才获得通过。
一次,在谈到中国近代以来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师级的专业人才时,我笑着说了一句话:“中国从来就不缺大师级的人才,就是缺大师级的人才的导师”。这些,对于我们这些学子来说是体会很深的。某日,你辛辛苦苦地拿着查了一大堆资料、写了两三个月的论文稿件,挺有成就感的向你的导师请教。三天过去了,六天过去了,九天过去了.....终于,一天,你的导师“召见”了你。可是你的导师并没有谈你写的内容(不知道他有没有认真看过),开头就说,“你这个论文思路、题目都。。。。应该按这个思路来写,下去重写吧。”或说“来,我这有个题目,你拿去写吧,你那个就别写了。。。。”“我,....".你无言以对。算了,人家是老板,他说了算。于是,你再也不敢去“胡思乱想”了,导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你就是导师的好帮工。
是已,学生的思想很早就被导师大人们扼杀在了摇篮中,殊不知大师的思想往往就出自于青年时代,尤其是20-30岁这段思想未定型的“胡思乱想”时期。
导师们,你们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