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多伦多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在家休息,试着调整时差。大儿子上课回到家,拎了一袋食物,说准备给我们做一顿西式牛排,小墨一听高兴地从沙发上一跃而起,大叫:“哇塞,现在哥哥成大厨了,竟然会烧牛排!”
儿子一边麻利地把食物从袋子里一一拿出:四块大牛排、一盒蘑菇、一颗西兰、几个土豆,外加灯笼辣椒,红、黄、绿,颜色鲜艳。一边高声宣布当晚的菜单:主餐黄油牛排,配菜是土豆泥、蒜蓉西兰花、水煮甜椒、奶油蘑菇汤,附带水果拼盘。我们“哇哇”连声惊叫,每次叫声里都裹着浓浓的笑意和满满的期待。
儿子不让我插手帮忙,说只要弟弟打打下手就OK了。准备开工了,发现忘了买淡牛奶,兄弟俩开车去附近韩国人开的超市购买。回家后,兄弟俩紧锣密鼓地在厨房里忙开了,哥哥系上围裙,一副大厨的架势,他先把土豆放在锅里煮,因为要煮好长时间才能煮烂,才容易剥皮。趁煮土豆的时间,他把牛排用酱料腌制,搁置吧台上,接着再洗蘑菇、辣椒。弟弟在一旁递炊具、洗盘子、剥蒜头……厨房里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恍惚之间竟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厨房一向是我的主阵地,每次我忙得烟熏火燎时,除了小墨有时像聒噪的青蛙在一旁掏腾,两个大男人基本不见踪影,他们会关心每顿吃什么,但从不关心从半成品到成品的过程,真是“英雄不问出身”!而大儿子从小到大对厨房漠不关心,对烧菜更是一窍不通。难道留学三年的生活改变了他对厨房的态度。一向被我视为协调性差的他,在厨房里也懂得时间的统筹安排,难道真得了我的真传。眼前的一幕让我内心的喜悦和欣慰不可言说。
其他的配料准备完毕后,大儿子拿出平底锅准备煎牛排,先热锅放入黄油,看着电磁灶火力不小,我有点不解:“不是煎牛排要用小火吗?”儿子告诉我:“煎牛排用大火又快又好。”用铲子翻了几个身后,牛排的香味就充溢了客厅。
牛排煎好了,盛在白色的大盘子了,旁边配上米黄色的土豆泥、绿色的西兰花、红色的辣椒,色彩缤纷,令人食欲大开,牛奶蘑菇汤的浓稠香醇更是让我们赞叹不已,儿子不无得意地说:“好多朋友吃过我做的蘑菇汤,都觉得比西餐厅的更好吃……”接着告诉我们它的烧制过程,蘑菇洋葱切成碎丁,放水和少量鸡精,中火加热,再配上黄油、淡奶油,磨碎配制而成。
牛排、蘑菇汤、水果拼盘在桌上有造型的摆放好,儿子打开向我们介绍过几次的“歪脖子”红酒,四人一起举起高脚杯,摆个“poss”,用自拍杆拍一张温馨的全家福,全家的笑声第一次洋溢在多伦多这个被称为”沃恩”的地方。
一顿西式晚餐,流露的不仅是儿子对家人的爱,更多的是儿子对生活的热爱,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不断地磨砺自己,不断走向自立,走向成熟……
这不是我所希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