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周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
陈绮贞的歌很少听,但听的时候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不懂音乐,但能从她独特的嗓音中听到一种不曾品尝到的淡然,就像她的文字一样,很平淡,安安静静的印刷在书本上,等待着每一个拿起的读者来品读其中的滋味。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拿着一本同样静谧的书,细细的读,慢慢的品。不争分夺秒,不强求自己,不再去想复杂的社会中所透漏出那些复杂的任性到底是有多恐怖,只停留在这一刻中,带着书中的宁静,去到她去过的每个地方。
这段时间,一直逼迫自己去读一些书,不一定是公认的经典文学著作,只要自己喜欢,就是一本好书。太多的文字显得太过着急,总是急迫的想要把读者带进自己的世界,强制性的想把自己的思想统统灌输给读者。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文字了,越来越不愿意自己的思想被别人左右。
她在这本书中写了许多自己的经历,一些随笔,一些散文,都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被她细心的拼凑而成。以前的我,也读过这类似的书。一度认为这种写作方式所写出来的文字出书,还卖这么贵,简直是欺骗消费者,伤透了喜欢他的的读者的心。现在看书的时间久了,也渐渐懂得了,只要是文字,被哪种方式写出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是不是你能够欣赏的,你能不能读懂这种简单的文字蕴藏在背后的深意,这种自己所理解的深意是不是你能够欣赏的。
我不喜欢作者妄图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喜欢他的读者,也不喜欢读者强行把自己所理解内容强行的标记在某本喜欢的书上。读书这件事,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太多的限制和明显的界限,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轻松拿起、随便放下,每个读完的人都可以随意理解自己在书中所看到的世界,也可以读完之后就随手一扔,瞬间忘记其中的每个字。每一本书,当作者写完最后一个字,就与作者没有太多关系了。来到读者的手中,这本书所剩下的任何价值就完全取决于每个读者的意愿。好的文字就是该这样,静静的来,静静的离开,或许能给你带来什么,或许对你毫无帮助,但只要你能从其中体会到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那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我喜欢陈绮贞的这种写作方式,就像她的音乐一样。我所听过她的每一首歌,都是这样的,这样安静的在播放器里,被她安静的唱出。她在书中写到去过的每个地方,不像那些所谓的旅行家,总能在每次旅途中遇到那么多轰轰烈烈,总能写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奇。可是她没有,她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那么的平静,就像我们每天的生活中的那些柴米油盐一样,再正常不过了。
第一次听她的歌是那首《旅行的意义》,那首歌像是一首情歌,又像不是。她说:像《旅行的意义》这首歌是去淡水找朋友,和他借摩托车骑到沙伦,在附近绕一圈再骑回来。想到之前和几个朋友出国玩,有人认真的挑选纪念品、有人一直拍照、有人累积里程数、有人坚持要找到电影场景……这首歌来得就是那么简单,也许她并没有想表达与爱情相关的任何东西,但我就是在其中听到了爱情。文字和音乐一样,或许作者写那段文字的时候根本就不是那么,可你偏要那么去理解,那也是可以的,因为你所理解的东西永远只属于你自己。
这段时间的我,一直处于高压的状态,难得周末的休息时,想找个一本安静的书,找一本能使自己安静下来的书。虽然我一直想让自己适应这种快速的节奏,可这么久却还是无法办到。我想要一个安静的世界,一切都慢慢来,被我慢慢的接受,不去强求一些,不去争夺一些虚无的东西。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就像在现实到无法自拔的世界中看到了想象中的自己,那里很平淡,但是一点也不觉得乏味,每天我都能为了自己梦想慢慢的努力,每天都能感觉自己离想象中的生活更进一步,每天都能高兴迎接初升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喝一杯清茶,读一本清淡的书。
我所向往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也没有那么多的意外惊喜,一切的安安静静,在我生活中顺理成章的到来,就这样痛痛快快的“虚度”一生。真实的生活不像艺术作品里的那样,就是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就是这样清新淡雅的安安静静。
不在他方,就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