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维纲通过四期日课,用现代科学来解读“无为”,这是我见过的将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放在一起,来谈他们共同的“无为”,并且谈的如此清晰的难得好文。原文很长,我不在这里转述了,我也转述不清楚,有兴趣的,请大家去得到订阅万维纲的专栏——如果还能起到一点广告作用,真是不甚荣幸!
原文共有四期,亮点很多,最喜他对“无为”的定义:“‘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锐。”(万维纲《科学版“无为”》)
2
原文更多使用爵士乐、MBA举例,我在这里想补充自己的几点理解和例子:
曾经多次听“大狮子”赵晓生边演奏钢琴边讲课,口中所讲所有要点、情绪、强弱变化等,都同时可以在手上弹出,在琴声中听出。我想在这种状态中,他的演奏与讲述,都是一种热认知,非常熟练,都处在自动化状态。但同时,他的警觉性又比单纯演奏钢琴或单纯讲述要高很多,所以讲述也常常比单纯讲述更精彩,更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挥,进入了古人所说“游于艺”,或法外之法的境界。这是我理解的一种“无为”。
3
我在怀念故友的一篇文章中曾记道:
当年有几次我正在琴房练琴,窗外大雪纷飞,窗内温暖如夏。正好你来琴房,我让你听我用不同的感觉演奏同一首巴赫创意曲,你能不能听出区别。而你则说:你演奏一遍,我写一首诗,不同的感觉我写不同的诗。经过一年的苦练,我的钢琴已经从零而扶摇直上,30首小巴赫是我百弹不厌的曲目。我琴中倾情,你笔走如飞,当时都为艺术的这种通感所激动不已。我觉得你的诗完全写出了我要表达的意思,你也觉得我弹得很有想法。几次都是在白雪飘飘,冷风习习(虽然是冬天,我们都喜欢把窗子打开,一边感受雪的味道,一边体验创造的乐趣),热情如潮,灵感如电的状态中写了一首又一首,弹了一曲又一曲。每每想起此情此景,我还会手指发痒,心涌热浪。
这种“热情如潮、灵感如电”的一遍又一遍的弹琴,也是一种“无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