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万众瞩目的诺奖得主——石黑一雄,十年磨一剑,2015年出版的《被掩埋的巨人》再度畅销全球。
《被掩埋的巨人》讲述一个关于记忆的寓言。
有一座村庄,里面的村民都只有短暂的记忆。
后来发现这都是山上的巨龙造成的,巨龙呼出的气会让村民悉数失忆。
对于这个问题,村民分成屠龙派和保龙派,其实这是对于记忆和历史的两种态度。
屠龙派认为记忆无比珍贵,必须争取,诛杀恶龙,还我记忆!
保龙派却似乎隐约感觉到命运的沉重,认为失忆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免去唤醒记忆可能带来的黑暗过去。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守着回忆,更有甚者,希望篡改或干脆忘掉过去。这样看来,似乎所有人这样“无差别”地遗忘,反倒是一种公平。
石黑一雄也曾经就世界上的某些地区的纷争事件发表的看法:
“如果忘却历史,意味着我们注定要去重蹈覆辙,但真实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历史同样可以被操纵,用于激起群体的仇恨情绪。”
人,或者说人类社会和历史都是这样类似的矛盾混合体。似乎从来就没有一套现成的、完美的解决方案去指导人类该如何去做。
莫非高级的智慧真的如菲兹杰拉德所说的那样,在自相矛盾下仍可以应付自如?
我自问达不到,甚至领悟不到如此境界。
就像大部分的读者那样,我也希望故事步步深入,手刃恶龙,解开所有谜团。
《被掩埋的巨人》的故事一如这样发现下去。
最终如大家所愿,勇士打败了恶龙,同时拨开了这片静谧的雾霭,把那段黑暗血腥的过去再次呈现于人前。
“我说的那些人走过了一条残暴之路,亲眼见过自己的孩子和亲人的残肢断臂、惨遭蹂躏。他们经历了漫长的苦难,一路上死神就在身后……他们知道,他们终将面对自己的末日。他们知道,现在抱在怀里的婴儿,不久将成为血淋淋的玩具,在这鹅卵石上被踢来踢去。他们知道,因为他们已经见过,他们是从那儿逃出来的来的。他们见过敌人烧杀劫掠,见过即将死去的年轻女孩,惨遭敌人轮奸。”
人类从过去历史中获得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是从来不会接受历史的教训。
是的,罪行可以被掩埋,但恩仇真的能就此泯灭吗?
二、
每个人的记忆过去,总有一定比例的明艳也会有灰暗,无论是放大光明点或者故意掩埋暗黑处,它其实也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同样会潜移默化地指引我们去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和去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生活。
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过去记忆的态度,影响着每个人往后的人生。
石黑一雄——这个让村上春树今年再度陪跑的男人,他在一次采访中曾经透露过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人其实过着三重的生活:
一重是我们讲述给别人的生活;
一重是我们讲述给自己的生活;
一重是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从来未被讲述过的生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如此的三重生活相信更加会有所体会。
一重是我们展示在微信朋友圈或者社交软件中的生活;
一重是我们自己认为自己的真实生活;
一重我们也无法准确概括的,广义上我们的“真实”生活。
与石黑一雄对生活的看法略有不同,我对第三重的生活是有所意识的,只是就像是宿命似的,我也无法看透看清自己。
不过,相信也没有几个人可以肯定地说,自己已经百分百地了解自己。
因为认知偏差几乎是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不管多么精密的仪器,科学家们测量的结果总是带着正负零点零零几的误差。
认知偏差总会让人对自我有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就像苏东坡告诉我们的不朽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种偏差到底是偏高还是偏低,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自我对过去记忆的接受程度,如同《被掩埋的巨人》的寓言,我们是愿意活在巨龙失忆的迷雾中,故作单纯地快乐,还是勇敢走上屠龙的道路,直面真相与阴霾?
可是,无论是逃避或者直面过去,其结果仍然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沉沦与苦恼,最终的自我救赎之路,或许就是直面过去之后同时也理解接纳自己的过去。
说到要理解接纳自己的过去,这似乎又是一个玄之又玄的话题。事实上也是,每个人的经历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心灵力量也良莠不齐,说能有一条普适意义的法则或方法去帮助每个人,做到所谓“理解”自己的过去,真的行么?
不知道。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石黑一雄对三重生活的看法中,获得一点通向理解心灵的启发。
三、
石黑一雄说的三重生活看似人格分裂,但可以说是人人都具有的分裂,这由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所决定。
这种分裂,既多余,又必须。
我们鄙视别人有这样的分裂,甚至自己也痛恨自己会这样的分裂。
但我们却往往还是放任自己保留这种分裂,为什么?
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分裂。
诗人莱昂纳德·科恩说过: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光,生活需要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人喜欢一成不变的人生。
于是,我们就不自觉地让自我的心灵分裂,在不同的场合,展示出不同的自我。
我们也盼望着出现心灵的“裂痕”,盼望着透进来的那道“光”。
可是,我们同时又厌恶这种分裂,恶心它的“虚假”。
就如同人们曾经痛快地诟病讽刺那些“活在朋友圈”的人。
于是有些人又开始矫枉过正,不再发朋友圈了,或者屏蔽朋友圈了。
没有用的,就算你真的不发朋友圈,你仍然会心心念念怎样在某个场合,或者某个人面前,展示自己分裂的一面。
这是人性的需要。
四、
分裂的“三重生活”既是人性的必需,也让人们又爱又恨,那到底怎样才可过好自己的三重生活呢?
我的建议是,先“正名”,后“收敛”。
首先是“正名”。就是要先为自己的三重生活正名,明确表示三重生活中的“我”,都是真实的“自我”!
对,先承认自己就是那样的百变,所有显示给别人,讲述给自己的形象,都是真实的自我。
只有承认了这一点,我们面对不同的自己就不会再有那种由“虚假”带来的厌恶,因为,那也是真实的我呀!如假包换。
正了名,我们就有一个对三重自我的约束,毕竟,三个都是真自我,自己始终是要为自己负责。
往后,展示出来的形象就会有所谨慎,不再随意地浮夸,更接近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的形象,更加的“真实”。
就如女孩发的朋友圈不再随意PS为大长腿锥子脸,反而用心画个美妆,挺胸收腹,保持锻炼保持健康体态。
这就是“收敛”。把三重生活的形象进行“收敛”,借用数学上关于极限的定义,理论上无限“收敛”就会趋向于一个确定值,那就一般意义上的“真我”。
是的,这套方法就是这样,先确定所谓“三重分裂”都是为了理解真实的自我,所以,分裂出来的应该都要是真正的我,然后通过“收敛”的动作,渐渐改变,趋近自己的真实“自我”。
我管这个方法叫做“三位一体”法。
借用基督教“圣父”、“圣子”和“圣灵”的概念,三个位格组合于一体,就能获得上帝的力量,犹如“圣子降临”,让自我的灵魂充满力量,甚至可让人生获得使命感。
这就是对“三重生活”的理解,和利用“三重生活”汲取心灵能量的方法。
五、
将“三重生活”过成“三位一体”,实现“圣子降临”的预言,使你的生命如有神助。
这种说法似乎过于浪漫,但我相信这是给苦恼于分裂状态的“三重生活”者最好的解药。
村上春树,那个在世人眼中总是在跑步的日本作家。他说自己从33岁的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后,每天坚持跑步。
为了平衡写作与健康,村上春树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步10公里。
他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他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还参加过一次终生难忘的“超级马拉松”,全程100公里。
村上春树展示给外人的第一重生活,恐怕就是跑步了。但是说到村上跑步,人们难免会联想到村上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陪跑”。
自从2006年起,每年都传言村上春树会获得诺奖,到今年已经是第“12”年了。今年把他PK掉的更是自己的“迷弟”,日裔作家石黑一雄。
村上春树也在今年1月份他的新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调侃自己:
一旦落选,就有许多人赶来看我,对我说:“这次太遗憾了。不过下次绝对能得奖。下部作品请好好写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
假如你是村上,你会继续在世人面前跑步么?听到有人说你“陪跑”,你会恼羞成怒么?
但是村上就是村上,就算他真的继续“陪跑”,他仍会继续跑好自己的步。因为他清楚自己的第二重生活,永远是一个作家,跑步为了身体健康,为了写作灵感,一切都是为了写作。
我更加相信,村上已经早早把三重生活都已经“收敛”好了,他早已明白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写作,坚持跑步就是坚持写作,都是他的“真我”,并行不悖。
村上回忆自己47岁时参加“超级马拉松”的经历。
从55到75公里变得异常痛苦,他只念叨着向前冲,拼命摆手臂,身体却不听使唤,觉得自己像是“搅拌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村上几乎要瘫倒在地,更让他心焦的是接二连三超过他的人中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还回头朝他喊:“坚持下去!”
最后村上想起一本书上介绍的跑步窍门。在心中默念道:“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
他就是靠着这句咒语冲过100公里的终点。
村上就是有这样的毅力实现自己的“三位一体”,他是生命如有神助的“圣子”。
尽管村上可能还会继续“陪跑”诺奖,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的强大,因为他的“三重生活”均“收敛”于自己的使命,无怨无悔。
我祝福他,在我心中,诺奖早已是他的囊中物。
我们渴望有生命能有束“光”,于是我们通过“分裂”制造裂缝,但分裂让我们迷惘,别担心,“三位一体”可让生活重新收敛为自我,借“圣子”之力,让生命获得使命感。
让分裂的生活“三位一体”,愿你生命如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