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个多小时,沉浸于罗永浩与宋方金的那场对谈。原计划一鼓作气听完五个半钟头,终究被现实打断。但在听到三分之一处,我按下了暂停键——有些感悟必须立刻记录,如潮水漫过堤岸,不及时疏导便会流失。
为何如此漫长的对话毫不枯燥?关键在于宋方金老师是个真正的“说书人”。他能将严肃命题巧妙包裹于趣味的叙事之中,举重若轻。
开场那段“墨水河传说”就让我怔住了。它超越了我既有的认知框架,以一种近乎神秘的姿态冲击着我的世界观。当然,作为山东人,得知胶东这片土地既孕育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又滋养出如此优秀的编剧,心底那份乡土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对话的核心聚焦于“微短剧时代”。与主流唱衰论调不同,宋老师认为应拥抱技术变革带来的新趋势——微短剧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大势所趋。当某些故事在电影、电视剧的框架中难以舒展时,正是微短剧登场的时刻。
他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经典艺术作品的转折通常不超过三个。一旦超过,便易陷入循环的泥沼。而许多微短剧在一分钟内就塞进远超此数的转折,这就像将一场足球赛的所有射门瞬间拼接成集锦。看似高潮迭起,实则消解了期待与回味的过程。这种过度的即时满足,初尝刺激,久食则心累,因为它用技术的“满”剥夺了艺术的“留白”。微短剧的策略看似是精准迎合大众,但若想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找到与深度和理想共舞的方式。
后半程深入影视行业的隐忧。宋老师直言不讳:如今称得上“过硬”的演员凤毛麟角。当行业集体沉迷于对“帅”与“美”的单一追求,演员便丢失了赖以立足的独特性与硬实力,表演中最珍贵的“信念感”也随之消散。
编剧的处境同样尴尬。与导演相比,他们常背负更重的叙事责任,却身处更边缘的地位。更严峻的是,大量潜在人才流向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编剧队伍的后备力量令人忧心。未来再要孕育一个宋方金式的标志性人物,恐怕需要数十年的等待。
整场访谈听下来,最触动我的并非那些光怪陆离的圈内八卦,而是对两位真正艺术家的解读:
年事已高的张艺谋导演,谈起电影时眼中依然闪烁着少年般的光芒。电影就是他的呼吸,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拍摄更具挑战性的作品——这是一个电影人最本真、最炽热的生命状态。
编剧李樯则将“编剧人”的角色诠释到了极致。他始终坚守内心的艺术准则,不向世俗妥协,这份风骨成为了行业里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
剩下的两个钟头,留待明天继续攻克。这场思想的盛宴,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