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专职作家,鲁稚创作了《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等十余部亲子力作。2014年,她的儿子李鲁考入世界顶尖名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此,迈向更开阔的人生。在《三年能走多远》书中,她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把平凡孩子送进世界名校的。在平日的教养中,鲁稚并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督促孩子学习和提高成绩上,相反,她更多注重丰盈孩子的内心,提高孩子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培养其强大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和责任心。同时,面对形形色色的教育选择,鲁稚不盲从、不焦虑,而是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孩子选择了一条反转传统教育、高中逆袭人生的求学道路。
——漫游家,心随自然
半年内托福成绩从77到105
记者:李鲁在半年内考了四次托福,成绩从70多提高到105,在这过程中既要参加学校的学习,还有应对申请国外大学等许多事情,他是如何实现短期内提高的?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什么经验?
鲁稚: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下功夫。
李鲁在英语方面没有童子功,小时候基础就打得不扎实。高中才决定出国,而且一直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第一次考托福等于是裸考,只得了77分。其实也正常,一方面是英语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是考试技巧欠缺,这个分数也不冤。
第一次考得不好,他自己也深受刺激,意识到问题严重,这才进入拼搏状态,真正开始下功夫备考。到最后冲刺阶段,一天要背几百个单词,一本单词书过了三遍。刷题也是必须的,这个和高考的学生没有两样,要把分数提上去,不复习,不刻苦,那是不可能的。
我想他能够在半年时间内,托福成绩从77分提高到105分,除了这半年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他一直喜欢阅读,初中时我给他订的英文报纸、杂志,他都喜欢看。高中开始读成本的英文书,小说、传记等等。阅读为他打下了英语基础,再加上学校开设的AP课程,他高一选修了三门,(高二跳级),高三选了七门,都是全英文教材,有几门是外教上课,学习这些国际课程,要用英语来听课,讨论,完成作业,对英语的提高也必有好处。
所以,他虽然分数差点,但并不意味着整个英语水平就差,有了基础,暑假集训了一下,最后一冲刺,很快就突击上来了。
我看见总有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很焦虑,很早就开始准备托福,花了不少钱去培训,效果却并不好。托福的本质是测试英语水平,英语和汉语一样,没有平时的积累,怎么可能水平高呢?考试技巧只能够让你把英语水平发挥出来,体现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分数上,但它绝不可能把你根本不具有的水平制造出来。所以,与其花很多金钱和精力去培训,不如扎扎实实阅读,用英语去交流和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再去冲刺成绩。
哪怕暂时不考托福,先把书读起来,读书总是没错的,读一页有一页的收获,每天读一点英文的东西,最后这些都会体现在成绩上。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
记者:在书中,您一直说,李鲁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我也有同感。但是,仍觉得您在孩子的成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您认为呢?您起的作用是什么?
鲁稚:肯定的,每个父母都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没有之一)。我觉得我起的作用主要是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记者:在孩子遇到挫折、失利或者失败的时候,您是怎样保持“淡定”之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的?
鲁稚:首先,是对这个世界有敬畏之心,知道作为个人是渺小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都按你的意愿发展,每件事都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出现任何挫折都是正常的,不可怨天尤人。
其次,理解孩子的好意,看到他的付出。出现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想到,这绝不是孩子故意的,他一定也想有个好结果,他也为此付出了努力,他遭受失败自己也很沮丧自责,我们为什么还要雪上加霜呢?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苛责,比那失败本身还可怕,孩子不仅害怕失败,更害怕失败以后父母的态度,这就在了多余的负担。负担太重,又怎能无所畏惧、健步如飞呢?他离成功只会更远。
第三,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任何事情最终都有办法解决。就像天下的河流最终都会汇入大海一样,无非多走点弯路,那又何尝不是一种风景?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有一种坦然的态度,自信,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而这种自信最终也会感染孩子,从容淡定地处理好自己的事。
坚持和专注成就了平凡孩子的世界名校之梦
记者:您认为,儿子是一个平凡的孩子。是什么品格和精神成就了他的世界名校之梦?您是怎么培养的呢?
鲁稚:我觉得儿子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是“坚持”和“专注”。他16岁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我去中学》,这部小说初稿是27万字,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出版稿是16万字。他写这部小说是从14岁开始的,当时还在读初三。而开始写小说之前,从初一开始写日记,一写就写到现在,他已经进了伯克利,还在写。
他写日记是每天写,从未间断一天。其实一天也不需要写多少,也许是几句,也许是几页,也许几分钟,也许半小时,但每天写。写了这么多东西,至少在“写作”这件事上就有了一定的基础,由此过渡到写小说也是自然的事。
他写小说同样是每天写,虽然写了几十万字,但并没写得焦头烂额,无非就是每天写一点,最后就成了。
人一生中做不了几件大事,凡是大事都不是一天做成的,我想李鲁之所以被伯克利看中,虽然他的分数并不高,也许别人就是看中他身上这种持之以恒的品质吧。
他这种品质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也许是天生。他从小做什么事就很专注,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可以玩很久。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专注的品质,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事,都可以长久地沉浸其中。
问题是,这种天生具有的品质,可能被父母给破坏了。首先是破坏他的兴趣,他喜欢的事你偏不让他做,不喜欢的强迫他做,这样他就体验不到做事情的乐趣,就变得厌倦而心不在焉,久之成为习惯。
其次是破坏他的状态,纵使是他喜欢做的事,不断被打扰,不断被从专注中拽出来。所以,孩子小时候,也许他正在做的事情在你看来不是那么重要,你也不要轻易打扰他,让他专注于自己的事,这就是将来学业优秀,生活让你少操心的开始。
至于持之以恒,除了有兴趣,还要有成就感,有梦想的激励。但梦想不是一天实现的,实现的过程中如果看不到希望,也是难以坚持。所以,小的成就感非常重要,经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回头看一下,“我已经走了这么远!每天走一步,就可以走得这么远!”明白这个道理,并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慢慢就会对自己有信心,也养成坚持的习惯和品质。
家长如何克服“着急”“焦虑”情绪
记者:现在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中都存在着一些“着急”“焦虑”情绪。比如,看着人家的孩子优秀,就着急自己孩子的“不上进”,面对成绩一般的孩子,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将来怎么有好的前途等等。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这样很不好。您写了很多家庭教育的书,谈谈现在的家长为什么会如此“焦虑”、“着急”?怎么克服这种情绪呢?
鲁稚: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们更加渴望成功,惧怕失败,这是焦虑的根源。我们周围往往充斥着以成败论英雄的势利眼,信息又这么发达,你想不知道别人的成功都难。点开手机,满屏都是各种的“秀”,家长群、朋友圈,你周围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成功,那么的幸福,对比之下,似乎只有你过得平淡,别人的精彩你统统没有,神经随时被刺激,岂能不焦虑。
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又深入人心,如果有人告诉你,人生而并不平等,有的人天生就是要聪明一些,强壮一些,基因决定的,不可能每个人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何况还有运气和偶然的因素,并非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你会怎么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超出了他的能力,却又意识不到这一点,难免就会走得费劲,焦虑由此而生。
只有认识到焦虑产生的原因,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看到别人成功背后的难言之隐,心态才能放平和。如果自己孩子确实不优秀,那就接受现实,毕竟优秀的人只是少数。何况,优秀这个标准也很狭隘,什么是优秀?难道只有会读书会考学才是优秀?假如眼光只局限在这个标准上,反而会忽略孩子自身的特点,压抑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才能,等于是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比,最后就真的是影响前途了。
父母不要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记者:在《三年能走多远》书中,看到你只是默默关注着孩子,很多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不去干涉,给孩子成长和锻炼的空间。作为一个知识和经验都比青春期孩子丰富的妈妈,如何“忍”住不去插手孩子的事,放开包办、代替的手,适时退出?作为母亲,适应孩子“不再依赖父母”的成长,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鲁稚:好像对于我来说也不需要去忍,少插手孩子的事,我自己也乐得轻松。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就是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不要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做好自己的事,这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如果一个家庭人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还有什么可操心的呢?
要信任孩子,相信他是有能力自己成长的,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担心,但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是自己走过来的吗?所有的路都要亲自走过,说再多,不自己去摔几个跟头是不会得到经验的。作为父母,再心疼还是只能放手。
记者:在书中最后,您说,儿子生活丰富多彩,前途一片光明,您给儿子深深地祝福。您说儿子现在“帅得不像话”,看到这里,很感动。让人读出,妈妈对儿子充满了信任,无比地放心,用欣赏甚至崇拜的眼光去看待儿子,这也是养育孩子最大的幸福吧?
鲁稚:是的,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圆满了,作为母亲,我已经别无所求。
原载于《山东商报》2015-9-24
鲁稚
专职作家
鲁稚创作了《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等十余部亲子力作。
时光有限,不妨偶尔读点精华。
伸手摘星,至少不会两手泥污。
我在阳台,所思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