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年来,自己阅读书籍的范围从文学小说扩展到人物传记、回忆录、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虽然还都只是浅浅的了解和涉猎,但在认识和思考问题上,明显感觉到自己增加了一些视角和考虑的方向。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坚持好的阅读习惯。坚持不断跨学科、多角度的阅读与学习,不断对产生的疑问提出思考,并结合阅读中的深刻印象点同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探讨,并对讨论的收获进行总结。
由于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大片完整阅读时间肯定不会太充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在进行零碎的阅读。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好文章。这些好的文章,有着好的创意点、好的知识点、好的想法、好的建议。对于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如果仅仅只是用微微一笑或者感叹一把对待的话,那用不了多久,这些零散的珍珠,就会被完全的埋没在记忆的洪流中。
正是之前在微信公众号【十点阅读】上看到一篇名为《长期刷朋友圈接受碎片化知识有什么弊端?》的文章,才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对不错的零散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但一直以来,这些整理工作,还仅仅限于在印象笔记上进行要点的摘录与分类。而这一切,直到今天,我想应该可以发生改变了。
下午我在简书推送的文章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对不起,我不用微信》,说实话,第一印象感觉对这个文章的内容很好奇,因为毕竟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嘛,像我这样迟钝的人,都用上微信两年了,那还会有多少不用微信呢。带着这份好奇,我阅读了这篇文章,直到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其实微信或者类似微信这样的工具,我很简单就划为“对我没有价值的工具”的范畴内,经过了当初为了“练打字”的瞎聊之后,对我来说如果交流的时候的言语没有多少价值,还不如不说,欠思考话,说了也没用。而我变得越来越喜欢考虑之后的长篇大论,以此为准,如果输入字符受限制的工具,我都会抛弃。如果有碎片时间,我宁愿看书。”
对于作者所有事情都要用价值取向去判断的行为,说心里话,我有点不太理解,也有点难以接受。我更多的是关注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喜欢考虑之后的长篇大论”,这一点让我想到韩寒在杂文集《青春》里面的类似表述,大意是这样的,不太喜欢微博140字的精炼,更乐于博客里面长篇的表述。
形成长篇大论的过程,正是一个众多零散知识点不断汇总、加工、重组的过程,一个提升思考力的过程。
回顾自己曾经发布在腾讯空间里为数不多时事评论文章,就目前看来,在有些点上确实很值得赞许,虽然这些文章更多的倾向于简单的文章加工,但在某些方向上已经开始试图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了。可惜后来一直觉得深度不够,没有坚持下来。如今想来,实在惋惜。毕竟用当下的现状悲观去看待未来的预期,未免有点心急。
想起最近一直在看的一些有关手艺人或者称为匠人的视频[二更]、[一条],自己正是缺乏他们那种常年累月专心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所以才没有做到长期的坚持。
长年累月坚持一项自己认为对或者有意义的事情,这种长期的专注正是一个培养心性、自我平静的过程。
今后,我要用跨学科的阅读与思考去构建自己思维的框架,用书写去凝聚零散的知识亮点,以便对思维的框架实现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简而言之,就是用阅读与书写,培养自己的心性。
当我写出来这句话的时候,瞬间想到了韩国现任总统朴槿惠在父亲被刺杀后退出政坛隐居18年的时光。在她那段漫长的时光里,阅读与书写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段时光培养出来的心性,为她日后的付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