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的心学中的灵明是先天就存在的。就这灵明,即人之本心的澄明,人们,良知才能显现出来,王认为除了圣人,没有人的本心不被蒙蔽,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格物致知,达到内心的灵明。
2,王认为,本体是无一物的,所为无一物,就是无一私欲念虑。人人心中有天理,私欲的辩争,有很多种事事物物的实践在其中,但是本体自身是本体,不关人心念虑。不思善不思恶就没有作好作恶,这种不落两边的心态就是心之本体,折中心体敢于自我承当,自我平衡,自我反省,折中平衡了心态流失未发知中。
3,在王看来,戒惧慎独都是一个功夫,即独知。人必须于独知处用力,在大家所共知之处用功夫,就是作伪,善念恶念都是出自于此独知之处。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其实质精神都是在此独知之处。保持自然的戒身恐惧才是独知的功夫。所以作学问一定要设立自己特有的思路,选择新的角度,切取新的断面,创立新的命题,作出新的学问。
4,这里讨论了诚,荀子的诚是作为养心的功夫。王认为城是心的本体,这是都有道理的。无论怎样,我们要做到真诚,有了真诚,就有了仁爱,就会做正义的事情。还是说要追求天理。
5,王认为自己其实就是本性,就是天理,就是大道,容不得一丝私欲。他指出,能主宰自我良知才是人的真实自我,没有真己,如同行尸走肉,要能克治私欲才能保全真己,克己是实实在在的功夫。
6,贵目贱心,珍视当前。说的真对呀,我们不能因为眼睛有一个小毛病,就忧心过重,这样身体反而要弄出大毛病,我们要珍惜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
7,王很坚持儒家学说的道理。后悔自己当初在佛和道教方面做了很多功夫,他也不支持自己的徒弟学习佛和道。儒家学生却是更加符合社会发展,
8,王坚持要自己去实践才能得到纯然天理,要在实践中磨砺,需要在遇到事情时仔细体会与磨练,就像要知道苦瓜是什么味道,就要自己先吃,自然就明白滋味了。
9,王对待人生中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我们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时刻,充实生命,完成自我存养天心,然后才能比心直通天心。如果每天不知道珍惜时光,只会浑浑噩噩,就如同行尸走肉。王坚持一种积极充实的人生态度。
10,性,道,教没什么区别,都是要追求天理,只是形式不同,途径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
11,王纠正了颜渊问为邦的错误理解,同时也赞同孔子因材施教的学习方法。
12,王和朱熹追求天理的途径不一样,王极力表彰良知之本体,用诚意功夫统帅格致诚正。其实也就是这样,没必要太繁琐,过多,就会画蛇添足,注重自己的内心,在实践中,追求自己的真诚和纯然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