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五十,回头望时,时光已在记忆里斑驳成旧影。人生原是趟逆旅,谁不是背着千斤担在世间穿行?走过鲜衣怒马的年少,也曾为心事湿了眼角。到了这把年纪,早习惯在不动声色里嚼透柴米油盐的滋味,那些藏了半生的大实话,倒能说得愈发坦然。
曾以为胸有才华便不惧浮沉,到头来才懂,若一身本事只配在案头消遣,换不来养家的底气、谋生的安稳,纵有惊世才情,也敌不过腹中空空的窘迫。就像鲁公说的,“世上无天才,敢于实践者方是真。”琴棋书画能悦人眼目,可日子终究要靠一双手挣出来,先把锅里的米粥熬得热气腾腾,才是最实在的根基。
成家之后才明白,日子的底色是烟火,经济便是那灶膛里的火。年轻时总觉得谈钱俗气得很,直到肩膀扛起一家人的吃喝冷暖,才懂“无米难为炊”不是戏言。夫妻间的恩爱、亲情里的温软,到最后往往要靠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来丈量。和气的日子,多半得有银两打底,读懂了“仓廪实则知礼节”,心才能落得踏实。
阶层像口深井,想往上跳,难。少年时总觉得自己能奔腾千里,拼了命往上爬,才发现井口比想象中窄得多。父母是青海高原上的农人,一辈子与土地较劲,我当年苦读走出大山,考上西工大,从广东到上海,再在成都扎根这十年,回头看,多数人的奔忙,不过是让后代能比自己多踩一级台阶罢了。老话总说“人世间九成命数生来便定,好运只是极少的例外”,或许就是这般道理。
人情这东西,淡得像流水,所谓友谊,能经住岁月的不多。酒桌上称兄道弟的热闹,风雨一来,便散得没了踪影。倒不如学白乐天“独立小桥风满袖”,守好自己的节奏:戒了懒怠,养好身子,守住心里的底线。人脉是浮木,靠不住的,唯有身上的力气、卡里的余粮,才是风雨里站得稳的依靠。
富贵这东西,像阳光偏爱少数花木,我们这些寻常人,更得在自己的微光里寻个自洽。盯着别人的锦衣玉食只会累着自己,不如惜自家的三餐一宿:清晨的粥香,傍晚的灯暖,已是难得的安稳。老话说“贫贱自安,富贵莫羡”,说的大抵就是这份心境。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散。走到半路才彻悟,只有自己的肩膀够硬,日子才能活得柔软。甘心认了平凡,不再盼着天上掉馅饼,才明白能自救的人,已是被命运厚待。
花团锦簇的风光,远不如脚底的踏实。世间事,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浮沉里打滚久了,才知一颗坚韧的心最是可贵:苦的时候能自己扛,穷的时候能守住体面,才能笑着把风霜都当成风景。
人到中年才懂,九成的烦恼,都能被钞票抚平。谁能想到,成年人的悲喜,竟要标上价码?当眼泪抵不过一张钞票的分量时,我们才算真正长大了。也正因如此,更要守好自己的根本,别让一时的困窘,掏空了骨子里的尊严。
是不是人才,自己心里最清楚。真金埋在土里也会发光,被暂时遮住光芒,怨天尤人也没用。越是被琐碎日子缠得慌,越要沉下心来打磨自己。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你的问题在于读得太少,想得太多。”
读书未必能立刻解了贫病,可若不读,连那点转机的光都见不着。“知识改变命运”这话虽难,可心却会因书里的字渐渐温润,日子也能多出几分滋味。当年在青海的土屋里借着煤油灯苦读是这样,如今在成都的夜里翻几页书也是这样,哪怕只为照亮自己眼前的那片黑夜,也值了。
回头看看来路,羡慕过别人的风光,眼红过他人的顺遂,但更多时候,是在自己的轨道里寻得自度与安然。最好的日子,不过是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旁,四季有饭香,也有能说进心里的话,心头不染世俗的尘埃。
岁月从不亏待人,尤其不亏那些认真生活的人。别被别人的标准捆住了脚,自己走得舒服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就算此刻正站在低谷,也别低头——就像青海的冬天再冷,也总有“冬至阳生”的盼头,春天回来,从不曾晚。
余生没那么长,愿我们都能把小日子安顿得妥帖。不必追求波澜壮阔,能活得自在踏实,就很好。等老了再回头,那些喜欢的、遗憾的,都会酿成岁月里最暖的底色。也祝所有和我一样在世间奔波的人,都能寻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