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好人吗?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毫不犹豫的说,肯定是啊。
生活中,被人说成是一个好人是一种褒奖。
心怀善意,力所能及的助人,也是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倡导的。
在我们看来,想办法让别人高兴,取悦自己所爱的人,这些都是很正常、很美好的事。
“取悦于人”听起来是一个很动听的词汇,事实真是这样吗?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取悦症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主要针对具有讨好型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人群,在分析其心理特征的同时给出了操作性极强的解决方法。
那么什么是取悦症呢?
如果总是将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来不对别人说“不”,始终想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每个人都高兴,这种带有强迫性质的行为,已经严重到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取悦症”。
怎样区分健康的“予人为善”和“取悦症”呢?
作为不健康的取悦症,有下面两个特点。
受取悦于人的行为的控制
作为一个“好人”,你会感到被取悦他人的需求控制了,对他人的认可上瘾了,同时,这些需求对你的生活造成了明显的紧张和压力,但对这些你自己已经无能为力。
如果你有这些麻烦,你对他人的“好”,就不仅仅限于他人真实的请求,而是毫无原则的照单全收,你对他人真实或假想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时刻准备提供帮助。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你的生活里,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好人”,你的自尊就完全同你为别人做多少事、你为此有多卖力、对方有多满意联系在一起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成了你获得认可和爱的唯一方式。但实际上,这种方式根本不管用。
为了赢得所有人的认可,这样的“好人”几乎会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但是,这种认可瘾能麻痹你的行动。
比如,当你要满足几个人的需求时,就会感到分身乏术,并且害怕遭到否定。这种害怕让你不知所措:你该满足谁呢?你该怎样选择呢?要是到头来谁都对你不满意,该怎么办?
取悦者会执迷不悟地将自己看成好人,而且也认定别人也是这么看的。他们的身份就源于这种好人形象。
尽管他们避免了与朋友和家人发生矛盾和摩擦,但因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的。
首先,由于你为人太好,别人就可能会利用你的好心好意,为了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
其次,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人批评。
为了避免对抗,人们通常采取阻力最小的途径,心理学家把这叫作“冲突避免”,就像批评一样,对抗和愤怒也是危险的情感体验,是你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
被自己的畏惧驱使
事实上,取悦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感畏惧驱使:畏惧拒绝,畏惧抛弃,畏惧冲突或对抗,畏惧批评,畏惧孤独,畏惧愤怒。
你将自己的“好”作为一种工具,来换取你要的一切。为了表现自己的“好”,你不允许自己对他人有消极情感。
但他人的认可和接受总是可望不可即。而且,就算你令他人满意了,你还是会发现,你对拒绝、抛弃、愤怒或对抗的害怕并不会因此减轻。事实上,你的畏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
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消极情感,也拒绝接他人的消极情感,你的人际关系就是不真实的。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消极情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的“好”不让你表达自己的不快、生气和失望,或者你不愿听到他人的抱怨,那这样的人际关系就是不良的不成功的人际关系。
如果压抑自己的这些消极情绪,在身体上会表现出偏头痛、背痛、胃痛、高血压等这些与紧张相关的躯体疾病。
而且压抑的情感,在平静的表面之下,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变成公开的敌视和失控的愤怒。
最终,这些都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同样的人,不止你一个,同样的受取悦症折磨的男女数以百万计。
为了撑大自己的极限,维护好人形象,“好人”们可能会求助于酒精、毒品或食品,用这些东西来安慰和麻醉自己。
在慢性疲劳综合症、酒精依赖、毒品滥用以及体重失控等问题中,都可以看到取悦症的负面影响。
你可能觉得“我已经为别人做了一切,但是没人给我回报。”“我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可他们把那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长期压抑的愤怒和怨恨会变成毒素,破坏你珍视的人际关系,最终,你试图避免的可能会变成可怕的现实。
但是,你不必让事情发展到这种绝望的地步。你可以采取行动。你可以阻止取悦症的发展。
取悦症有三个互相关联的要素:一套有关自己和他人的错误的思维和信念,强迫行为,对消极情感的逃避。这三者构成了取悦症的三角形。
只要你在情感、思维或行为任一方面上发生改变,就会阻止取悦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