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黑暗童话,尤其是看到小妖胡巴扑上井柏然的胸脯,张开小嘴一顿猛吸,我脑海里窜出它对抗血液诱惑的画面,我知道这个画面一定会有,只是我没想到这个画面出现时,整个故事早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辜负的一切期待都足以原谅,唯有一点——没有顺着残忍、对抗、自我牺牲的框架顺水而下,这让我觉得很痛苦。
这是恐怖片,姚晨将一个妖精切成生妖片,和另外两个小妖讨论蒸炸煮炖,这样的画面看似搞笑但其实却令人不寒而栗——导演和编剧在逃避,他们想要躲避一些无法解释的东西,所以他们把这些东西尽可能装饰得美丽动人,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忽略这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一直都在观众的眼皮底下,即使没有注意,也早已被潜意识唤醒,并且因为制作方的美化和逃避,逐渐演化成一种怪诞的东西,我在影院也笑,也开心,但我的心情很沉重,这个故事就像他的制作人一样,有华丽的外表和戏谑的行为,但是精神内核却被诡异怪诞的东西包裹着,你触及不到而又无法忽略,直到不经意间的破绽将整个故事剥开。
编剧似乎把某个喜剧的内核给理解歪了,在75年前的一部动画里(《猫和老鼠》),那只猫不断被砸扁头颅、压成方块、点着尾巴、被殴打、被戏弄、甚至溺水喘不过气,然而观众却在哈哈大笑,那是因为观众的潜意识里相信这些手段对那只猫不会造成伤害,经历了这些,那只猫在下一个画面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对老鼠奋起直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喜剧的内核不仅有滑稽、夸张、错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观众相信那些伤害是假的。
而在《捉妖记》这个故事里,编剧和导演却在力图证明这些伤害是真实的。
带电的符咒把胡巴电疼,执拗的妖精被切成薄片,食客大笑着说胡巴的脑子有哪些吃法,这些原本都是非常残忍的事情,而编剧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不提出合理的解释,反而一边把原本最血腥的事情呈现在观众面前,一边将这些妖极度地人性化,那只变成肉球不肯松手的妖最后被切成薄片,被一言不发地端上餐桌,这个画面的残忍完全不是用不带血丝的肉片可以掩盖的,而且那些食客吃得津津有味,我不知道编剧或者导演到底有没有意识到,你们在拼命地演示给读者看,怎样科学地吃一个可爱的人。
只要杀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吃……
我不明白为什么编剧要把妖极度地人性化,尤其是在食用之前,这就把故事讲到了一个非常怪诞的境地——把妖变成人,赞颂其可爱,然后残忍地吃掉,这一切无不是在说,吃人没关系,只要那个人够可爱就行了。
而这个故事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没有把妖的立场彻底弄清楚,在这个故事里,有些妖在被动地逃跑,有些妖却在主动执行迫害,这就导致观众会对不同立场的妖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而直到故事的最后,观众的这些情感也没有彻底落地,很多妖你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他们都不过是故事的棋子,所谓性格只是满足推动剧情的功能性而已。
这部电影的逻辑之差让人惊叹,不仅体现在残忍与立场的问题上,这个故事的结构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故事甚至没讲完,以两波妖之间的矛盾作为故事的开头,然而到了最后这个矛盾仍未解决就结束了,这故事的主线无比潦草,而支线却无比精致,这不由得让人抱怨这个故事的完整度很低,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导演和编剧是只懂得浪漫和搞笑的肤浅组合,堆砌了无数的笑点,引出了简单的内核,然后弃之不顾。
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想起了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那里面也有杀人流血的镜头,然而很多情节仍然让人捧腹大笑,过马路的时候我在怀疑,看着《捉妖记》悲天悯人,是不是年龄增长带来副作用——但很快我就发现不是,《大内密探》没有回避故事里的恐怖元素,也没有模糊反派的立场,整个故事有血有肉,荒诞但是逻辑清晰,它的故事看似阴暗但内核浪漫甜蜜,所以不是我们回不到单纯的年代了,而是《捉妖记》确实很烂,它把元素稍微整合就想修成正果,我在影院里笑得发狂,但我必须要说,这个故事很搞笑,是的,很搞笑,但没什么意思,感觉就像花了很多钱买了真材实料的名牌手表,当时陶醉在无聊的虚荣之中,回到家才发现是山寨厂商用真材实料做的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