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府植杏传说

在安徽省潜山市源潭镇杨泗村一处高山盆地,矗立着一株虬枝盘结的千年银杏树。它承载着一个流传数代的传说——相传此树乃宋朝一位庐州知府亲手所植,其故事与一方奇特墓葬紧密相连。


一、寒门学子,从金榜题名到牧守庐州

相传这位知府祖籍潜山,出身清贫耕读之家。少年聪颖勤勉,父母竭力供其读书。历经层层选拔,他考中举人,后赴京参加会试与殿试,最终进士及第,光耀门楣,步入仕途。

初入仕途,他任当涂知县。因体察民情、政绩卓著,后被擢升为庐州府知府。庐州乃江淮重镇,他勤勉理政,力求公允断案、合理征税、兴办教育,常微服私访,官声清正,深受敬仰,亦不忘关注家乡潜山。

二、巡视故里,手植银杏

某年,知府回到潜山故里。行至杨泗村一带,见此地山环水远,气象清嘉,心有所感。他选定位置,亲手栽下一株银杏幼苗。此举或寄托着对故土的深情、对后世的荫庇之愿,亦或是对宦海生涯的感悟。银杏象征坚韧长寿,从此在此扎根生长。

三、惊现古冢,疑云骤起

时光流转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杨泗村恒心生产队一户人家在大树附近建房平整地基时,锄头意外凿中坚硬物体。清理浮土后,社员们惊见许多殷红色条石整齐排列,一个由这种条石精心砌筑的墓室轮廓显现。条石表面光滑,接缝填充着乌黑坚硬、古代高等级墓葬特有的“桐油糯米灰浆”。墓室高三尺,宽三尺,进深六尺有余清晰结构,深处有一道厚重的红石板门严丝合缝地嵌在石壁门槽中,形同“匣门”,有人用锄柄触碰,发出闷声回响。社员们惊惶敬畏,认定不可惊扰,慌忙回填泥土,将秘密重新深埋。此发现为知府植树的传说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四、条石挪移,老宅秘闻

秘密在地下又沉睡十余年。七十年代春耕时,花屋生产队为建公共粪窖需石料,有人想起古树脚下曾挖出的“好石头”。生产队组织人手再次前往,目的明确——取石。殷红条石被撬起运走。搬运中,老屋里一位老人指着树后一字排开三口天井的老宅感慨道:“这老宅有四百年了,最早是马家人建的,后来归了徐家。”他压低声音透露:“听老辈人说,马家先祖做过大官,就是那庐州知府!屋前的老银杏,就是他当年种的。”此言首次将知府传说与具体家族——马氏联系起来。

五、千年谜团,规制为证

千年银杏依旧挺立。关于植树的知府究竟是姓马、姓杨或其他,口传线索已模糊难考。然而,五十年代末发现的古墓提供了坚实物证:其殷红条石、精工技艺、远来材质,尤其是造价高昂的桐油糯米灰浆工艺,无不表明墓主绝非寻常乡绅富户。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此等规制通常对应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村民世代相传的知府传说,与这深埋地下、规格非凡的墓葬遗存,形成了奇妙的时空互证。那冰冷的条石与灰浆,以其沉默却有力的语言,让村民深信:长眠于此的显赫人物,极可能就是那位心系故土、亲手植下银杏的庐州知府。古树、古墓、老宅,共同编织了这个关于宦迹、乡愁与身后哀荣的悠远传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