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我们国家从古到今,从社会经济到思想意识形态到婚姻制度,都没有承认或保障过全职妈妈这个职业细分的存在。
封建社会时代,那时候女人几乎算是男人的附属品,随时可以买卖。有钱的人三妻四妾,没钱的人打一辈子光棍儿,即使是皇帝的女儿,嫁了人也照样在老公家低三下四,女人不管有没有钱,当不当妈,自卑都是常态。
从祖辈那辈开始,他们生活的年代,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时代。那时侯还没有计划生育,妈妈一般都生一大堆孩子,小的还没断奶,另外一个就怀上了。手里牵个大的,怀里抱着小的,背上背个中的,肚子里还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在孩子们前赴后继的岁月,她们的生活没有片刻喘息,她们首先想的是如何尽自己最大的所能,先解决一家人不饿肚子,和孩子们能活下来的问题。
比如,我的爷爷奶奶,从乡下跑到省城当工人,夫妻双方每月就那么点工资,粮油米面每个月都是定量的,根本不够吃。奶奶在上班、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去街道的小厂打工,纳鞋底,糊纸盒,能挣一分是一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时候的每个母亲每天都是愁眉不展,为一家人的吃饭发愁。即使她们没日没夜的打工操劳,还是养活不了全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下的五个孩子还是有两个没能养活下来。
到了父母那个年代,知识青年,他们生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的都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教育。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女生和男生一样上山下乡,一样干繁重的农活,“铁姑娘”是她们学习的榜样。知青返城后,招工进厂,结婚生子。相对于上一辈,她们赶上了计划生育。那时候人性化的是,很多国营大厂,都配备有专门的幼儿园和子弟学校。即使在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前,很多也有保育院或者托管班。那时候大家都一样,不追求所谓的亲子陪伴和精英教育,一个保育老师带着一大堆婴幼儿。妈妈上班把孩子送过来,下班再接走。她们上班后,孩子们至少饿不着。那时候的孩子们独立性也比较强,很小就自己上学下学写作业,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很多还从小自己都会做饭。所以那时候的妈妈们,基本没有全职在家的理由。
等到了我们这一代,社会意识形态和财富分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可能社会经济发展,财富重新分配的同时,造就了先富起来的人。也有可能对于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在逐渐引导金钱至上的氛围。但是,绝大多数没有富起来的人,虽然不会像祖辈那样吃不起饭,但是后来居上的房贷、车贷、教育、医疗等重担,还是让大部分人挣扎在贫困线上。
虽然我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东南亚国家,但我们不像日本。日本的一般正常成年男子,老婆不上班,一个人可以买房买车,养活一家四口维持在小康水平。但是在我国,能保障四个老人、两大两小,一共八个人小康生活的男人又有多少?
而且,在日本的文化中,婚后老婆还上班养家的,大家只会认为这个男人没本事。但是在中国,社会在宣导婚姻也是经济价值的交换。如果女的婚前没有工作收入,可能在相亲市场上就会被淘汰掉。更别说婚后没有上班没有收入,能正眼看你的人又有多少?孩子们都知道谁挣钱,谁话事,自己手心向上的日子能有多好?
还有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婚姻法更多的是保护财产,而不是保护女性。女性即使进入了婚姻,也不代表一辈子衣食无忧。全职妈妈们没有收入,生活上不仅自卑没有安全感,后续如果离婚,法律还是会更偏袒经济条件好的一方。而对于全职妈妈,没有经济收入的一方,甚至连自己孩子的监护抚养权,可能都争取不到。
至少我们周围的女同事,生完孩子没有一个敢在家里歇着的。每天睁开眼就是看看贷款数字还剩下多少,像销售人员背负的KPI一样,想抹都抹不掉。
我们这一代的女生,只要上过学,就知道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也都知道,自己母亲从小到大都在唠叨自己的老公和婚姻,照她们的说法,一辈子总结一句话,男人如果靠得住,母猪都能爬上树。
反正,为力自己,为了孩子,为了以后,也不能在家。当然如果自己足够幸运有足够底气在家,自己的心态也够好,能够全职在家陪娃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