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赴 只为圆梦敦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到他的新书发布,我对他依然知之甚少。

认识是在前年初,迎春诗会上。

敦煌作协的会员济济一堂,有相熟的,也有点头之交。

夹杂在这些人中,他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中等个子,双目有神,训练有素的身型,是那种板是板块是块的男子。挺拔,帅气,年轻。

我们交流很少。

知道他对诗词情有独钟,写的不多,但写得很好。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在我看来,他也不晚。

他叫陈竹松,号一点酒香。

                    商业立足

自古楚地多才俊。

十四年前,二十多岁的他,自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从湖北天门,只身来到西北敦煌。人生地不熟,凡事从头起。

他不想按部就班地打一份工,想自己干点啥,经过一番考量,他决定做男装。

可能是眼光独特,加上态度诚恳,一番打拼后,他在敦煌城里有了自己的店面,雇员,生意逐渐的进入轨道。

南方人的商业眼光,敏锐,长远,看到生活水平提高后,男装生意的无限天地,决定做品牌代理。

他创办了甘肃鸣东贸易有限公司,经营九牧王男装,劲霸男装,步森男装等,做得是风生水起,声名远扬。

十四年过去,他的企业文化,是敦煌做的最好的,他的人性化管理,使员工,不再把所做的事,当作一份工作,而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公司,爱团队,其间他付出的真心,激励,采取的措施,方法,员工心悦诚服。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一伙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他发自内心的关爱,使他们在自己的公司里成长,提升。他从小事做起,从员工业务培训,生日祝福,到文化娱乐,可以说用尽心思,去成全他们,实现自己。

如今他是敦煌商业领域的一名响当当的人物,可他却更加谦逊,待人热情,诚恳,和他交流,大有如沐春风之感。

我无意去罗列一些数据,去说明他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不想去炫耀,他的不俗业绩。我只想说,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成功人士,青年才俊。

                  业余爱好

他自幼喜欢文学,尤以古诗词更甚,耳濡目染,唐诗宋词中展现出的意境,如同千姿百态的画面一般,令他着迷,不能自拔,在老家时,工作之余,读,写,玩味,交流,在不自觉的积累中度过时光,他也从中享受到古典诗词,带给他的快意和美好。

他是敏而好学的人,至始至终,他能把自己沉下去,静下心来,独自磨砺,提高。

长久练笔的结果,一首首诗词,自他的笔端流出,如江河的一支支流,从南国流到北方。

接触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感受大漠孤烟的雄宏壮阔,使他的眼界大开,这些养分,得天独厚,吸收了便会自然地吐纳。

他潜心学习,也注重交流,一年年过去,有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文朋诗友,他是个诚实的人,这一点,跟他接触过的人都可以感受到。

他虽为七尺男儿,却感情细腻,眼光深远,联想丰富,对诗词格律,非常讲究,一首诗写出,必须反复推敲,直至完全和韵,准确表达。

人们形容那些成功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而陈竹松则是:做的商业,写的文章。

有时候我很难理解,毕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偶然询问,他微微一笑:并不矛盾啊,一个是物质基础,一个是精神需要啊,想想,确实是这样。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又是个谦逊豁达的人。在精神上,热爱诗词,书法,一心追求美好。多年历史文化的滋养,让他在为人处事上更上一层,深悉人性中的真善美,他把文化与商业利益,相融相交,其结果是相辅相成。

任何人的成功,都自有它的独到之处,我想,作为一个人,一个年轻人,能做到那种程度,真的非常不容易。

他的新书《又见西风吹月弯》,发布以后,好评不断。

目前,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敦煌市作家协会理事,敦煌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敦煌市书协会员。

是一个难得的集商业与文化于一体的儒商。

                最好的女婿

千里姻缘一线牵。

在敦煌打拼的岁月里,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他们相识,相爱,最后牵手婚姻,受到双方父母、亲人的衷心祝福。

他娶的妻子,在敦煌也有一个不小的家族,他不但是一个好丈夫,父亲,对妻子的娘家父母,长辈,平辈,远近亲戚,有礼有节,关爱有加。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闲聊中得知,就在前一年的春节,他被岳父家族,评为那一门最好的女婿,受到所有人的肯定和赞赏。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面对一个家族,竟做到让所有人认可和称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见,他做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他的平易,他的付出,他的坦诚,他的担当,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

真的,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五内杂陈。一个人,千里万里,从秀丽温暖的南国,来到雄浑苍凉的大漠敦煌,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到一个团队,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普遍认可,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他的道路由此四通八达,越走越宽。

可是,你见到他时,他却还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承载了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敦煌,蕴藏丰厚,民风淳朴,在这里,他如鱼得水,纵马高歌。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用行动,用笔墨,书写他的家国情怀,一生梦想。

                儿子的孝道

他是一个忙碌的人,我们的交集少之又少。

那一天,看到他发在朋友圈的父母照片,两位慈祥的老人,是在北京天安门前拍的,上面有他写的两句话:陪父母第一次来北京,却是为妈妈看病……

我看到时,心里酸酸的,儿子是孝顺的,可他的事业,他的家,在遥远的敦煌,无法时时敬奉父母于眼前,而他的父母,是那样的爱着儿子,深知儿子的不易,从不轻易打扰,有个小病小灾,也不告诉儿子,只怕他担心,牵挂。

那句话里,道出了他的歉疚,不安,自责,疼爱。

毕竟路途遥远,有心无力,纵使心里时时记挂,也常常电话问安,可落到实处,又能多为老人做点啥呢。

我也劝他,把爸爸妈妈接过来算了,就近照顾,也能时时见到,他叹了口气:妈妈对这里不习惯,老了,她更愿意待在一辈子生活的地方,觉得人熟,气候也适宜。

他只能不时地来来去去,千里奔波。

这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也有不尽如意之事。

他就这样,忙碌着,牵挂着,把满心的壮志和梦想,不舍和无奈,化作一句句诗词。

                        播种

陈竹松就像是一个信使,一个文化的播种者。他把自己对诗词的挚爱,和爱好者分享,在敦煌这片历史文化丰富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

他是个行动派,也明白交流对提高的重要性。领头建起了诗词爱好者的第一个群“静心斋”,后改为“拾风斋”,再后定为“拾风诗社”,是真正意义上,敦煌的第一个诗词平台。从最初的8人,16人,发展到如今235人。不仅吸引了本土的诗文爱好者,也把触角伸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考虑到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每周安排老师,出联,出题,审阅,点评,收集,整理,指点老师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学习氛围好,不断切磋中,大家提高的很快。

他商界的朋友多,艺术圈的朋友也不少。加上他本身的凝聚力,远远近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艺术爱好者,都聚拢在一块。把心爱的诗词,当做传播的福音,送抵参与者的心田。从“我欠敦煌一首诗”。到“我为敦煌写首诗”。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发展,壮大,满满的正能量,吸引了每一个人。如今的“拾风诗社”。学习蔚然成风,气氛活跃。就如同我们学生时代的“学生园地”一样,受到大家的关注、喜爱。

一直在路上的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申请。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于2017年12月正式成立“敦煌诗词楹联学会”,他被任命为会长,真是众心所向。

四时有序,春花秋实。如今诗社、学会人才济济,学习势头良好,不定期的室外活动,聘请古诗词方面的专家学者给大家讲课,也请会内高手谈创作经验,就在前几天,又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因为敦煌  我们有诗”的诗友联谊会。

一个活泼开放,包容大气的诗词楹联组织已经形成,它对推动敦煌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陈竹松会长,年轻有为。这位天门才子,用他全部的热情,浇灌敦煌诗词园地。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广泛拥戴。

他是成功的企业家,又是颇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热爱敦煌诗词,他低调、内敛、慷慨。他侵入格律诗词已久,身上散发出的气度和才情,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他为中华诗词楹联,在敦煌的传承和发展,填补了空白。把敦煌当故乡,把敦煌文化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陈竹松会长和敦煌所有诗词爱好者,创作出更好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偷我的钱没有? 我的钱不够数。 你肯定偷了! 要不然,你为什么看到我, 那眼神有点灰溜溜? 我理直气壮的迎合你的...
    桥上风景阅读 2,206评论 1 2
  • 好像集体进入梦乡失去孩子的母亲也变得稳重起来人们在夜里祈祷这次不会轮到我头上然后安详地睡到天亮恶魔如影随形更可怕的...
    艾黑丫阅读 975评论 0 8
  • 这只是我在学Android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方便日后查询的学习笔记,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和我一样的初学者就更好...
    TakeItEasyJQ阅读 1,46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