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卷 五藏别论篇之 余闻方士

品读经典: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男子为精囊),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精,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六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被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胃中又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读书笔记:

本段通过黄帝与岐伯的问答,系统阐释中医对脏腑的分类标准与功能特性,提出“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概念,明确“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的生理差异,并引入“天地之气”的哲学框架,构建了中医脏腑学说的理论基石。

五脏“满而不实”:充满精气但无实物积滞,如肝血充盈而非肝内肿块;六腑“实而不满”:暂时容纳水谷但需及时排空,如胃实进食后需传于肠,保持“虚”态。 

奇恒之腑属地,主静藏;传化之腑属天,主动泻,体现阴阳动静的哲学思想,如地承天运,脏腑协调。不以形态结构为唯一标准,强调功能特性,如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因藏精汁归入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中的“脑”对应现代神经系统,提示中医“脑为元神之府”与西医神经科学的潜在关联。 传化之腑“受五脏浊气”可类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全身的影响,如肠-肝轴、肠-脑轴。“满而不实”“实而不满”体现动态平衡,类似西医“内环境稳态”。 

本段通过脏腑分类,构建了中医独特的“功能-能量-天地”模型,突破形态限制,以功能特性定义脏腑;强调藏泻平衡对生命活动的主宰;为“通腑法”“固藏法”提供理论依据,如承气汤通腑泻热,地黄丸固肾藏精。 

其思想不仅奠定中医基础理论,更为现代医学理解人体功能系统、代谢调控及复杂疾病治疗提供了东方哲学视角的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