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鄙视链没有很罪恶,门当户对也不该遭到一味谴责,有句话说得好,“结婚不谈条件才是耍流氓”。
婚姻和爱情最大的区别在于牵涉更多更深层次的现实问题,所以“有情饮水饱”注定只属于爱情范畴,而柴米油盐酱醋茶熏陶之下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才是婚姻的现实。
只不过当婚姻的前提变成冰冷量化的价目表,户籍、房产、收入、学历变成权重最大的影响因素,似乎人区别于物最重要的“性情”被最大程度的取消。如果婚姻的幸福是阶层能够保证的,那倒是省了情感专家、民政局和离婚律师好多事儿呢。
一时间各大媒体都在谈“门当户对”抑或“阶层焦虑”,出于学院派的通病,还是先界定下概念吧。首先,理论上来讲“门当户对”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恋爱(或相亲)双方的方方面面的而配合度,相亲鄙视链里提到的种种物质条件固然被涵盖其中的,但精神层面的势均力敌同样不该彻底抹杀——概言之就是三观合不合。
《简爱》里有一句很有名但听起来鸡汤味很重的话,“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赖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
感觉天真的一笔哈?但就是这样有点二逼的精神力量,构成了“贫穷,卑微,不美丽”的女主角跟男主角展开千回百转爱情故事的底气。
传统观念里遭人诟病的“门当户对”,最大的bug就在于仅仅涵盖了物质条件或者社会地位层面上的“高不攀低不就”,而忽略了真正的情感和婚姻体验中,两人看待问题角度和方式的不同会造成怎样不可弥合的裂隙。
比如,一对同样把相亲鄙视链奉为金科玉律的男女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彼此,并且顺利地结成门当户对的夫妻(相亲价目表影响力的尽头)。他们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组建的新家庭应该如何立足和发展对吧?毕竟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
此时不考虑精神层面势均力敌的婚姻极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你觉得我们可以躺在现有资源上一起放飞自我,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提升后代阶层;你觉得不影响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再贵的话剧票都应该买,我觉得简直浪费不如大吃一顿;你觉得人生苦短行乐当及时,我觉得嗯养生要从二十岁开始……
种种种种看似琐碎的分歧,终究会演变成不可弥合的裂隙,给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埋下定时炸弹。因为相亲价目表里不涵盖这些因素,这才是它值得诟病的地方——它只考虑当下的硬性条件,而不考虑步入婚姻的两人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携手成长、共度一生。
再说“阶层焦虑”,文章里说
“相亲角里的每个人都守卫自己所在的阶层:谁也不想找条件不如自己、相对低层次的家庭,因为他们惧怕下滑、惧怕好不容易才积累的财富被人占用;谁也都在寻找条件略优于自己、相对高层次的家庭,因为他们也期待上升。但这种上升十分有限,他们绝不找条件优越太多的家庭,因为他们害怕被对方看不起,说话都不硬气。”
在这个阐述里我们能看到什么?对“阶层”的执着导致了对“阶层”的焦虑,而“阶层”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财富、社会地位和资源。这种脑回路不禁让人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葛朗台,他们积累财富、占用相对高级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似乎是为了“积累”和“占用”本身,而不是利用这些达到更好的自我。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这两个基本需求之外,还有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对这些视相亲价目表为人生铁律的人来说,阶层焦虑使他们甘愿牺牲掉人生的其他需求,只为利用物质条件来锁定一个阶层的席位。
这种看似稳妥的选择实际上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自卑表现,他们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把眼下相亲桌上的各类筹码看得比天都大。所以他们决口不提爱情和幸福,宁愿变成阶层的奴隶,忘了提升阶层的本质该是为了获取更多自由和选择权。
简言之,相亲价目表也许可以保障你的阶层,可阶层不能对应婚姻的幸福,更不要说已近虚无的爱情。当然,如果你确定只有具备“京籍京户”、“中心城区及教育高地房产”、“不能属羊”等等这样那样的条件才能让你安心步入婚姻,那别人的观点(比如我这篇文章,囧),对你真的没有参考价值。毕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日子都是自己过的,没有谁有权指导别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