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了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后。 我只想赞叹这本书的讽刺之名真是名不虚传。在这篇读后感里,我主要会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在泛读完之后,我对这本小说的人物关系是头晕脑胀的。并且故事里的人物和人物的故事我是很难让他们一一对号入座的,所以我首先认为,想要好这本书一定是要在此花上许多的功夫。其中需要花费的功夫,包括梳理人物关系,将人物和故事对号入座。还有便是理清楚时间线,并且这本书够我们画上十几幅思维导图了,这张这本书学透学精之后我们的思维都会有大大的提升。而这项工作,我将会在九上进行。
除了上面我的感悟,其次便是我对这个主旨的理解。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最能突出主旨的话,便是开头的“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首词,其实暗暗地就已经表示了这本书要突出什么主旨,没错,就是论“功名富贵”,论各个人或功或名或富或贵的历程,由此讽刺然后揭露出真相。我们就拿书中值得许多人的科举的例子来说。当时有很多人都会巴结那些科举高中的人。因此,许多人他们都会去埋头读书读书就为了去看眼前的那个科举。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去中科举?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功名财富吗?而吴敬梓在书中通过,描写各个官士的心理给出了我们一个大概的答案。但又因为这是一篇讽刺小说。所以答案的朝向是好是坏这里也就不用我明说。
而最后则是我对自己的期望,在这本书中的人性丑恶被揭示的淋漓尽致。我应该成为那样的人吗?我想这样我的良心是不允许的。但到时候功名财富会压垮我的良心吗?其实这个我也拿不准。所以我该怎么做呢?这是我留给自己的一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