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博主拍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起因是一位网友评论道,想看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拟人化出逃回国,博主煎饼果仔只留下两个字“等我”,便与搭档夏天,停更三个月,漂洋过海前往英国拍摄。
博主煎饼和夏天说:“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我们真心相待,在这个信息飞速的时代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更希望他们,它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声音。”这是跨时代的奔赴,也是自媒体人的一片赤诚。
看着短视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席卷我的是一股无力感。对于那些流落在海外的文物,不可否认他们被保护的很好,但这些珍贵的文物背后写满了两个字“屈辱”。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两万三千多件,包含了从书面玉器到青铜器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别的历史文物,展柜里琳琅满目相当拥挤,而这些大多都是当年英国趁火打劫从我国运出去的。奈何取之尽锱铢,我们最精美的最厚重的文物大多都不在本土,而是被锁在大英博物馆。这些文物太过于精美,太过于巧夺天工,以至于我们看向它们时,久久不能释怀。
大英博物馆丢失的文物有两千多件,这一盏薄胎玉壶缺化身为人,演绎了一场回家的戏码,处处都有泪点。为了搞清楚这个主人公,我专门查找了一些资料,这是2009年由中国工匠制造的,2011年被大英博物馆买走……但它却是乾隆年间的珍品。因为耗费玉石并且技艺要求之高,乾隆就禁止了这种自印度传来的技术,也就是说皇帝也因格外惜玉而颁布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