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厦门市首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之后
厦门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大赛之后,自然是有功成名就者,亦有郁郁寡欢的“失败者”,既然是一次“大赛”,有人欢喜有人忧,殊不足怪。然而,弥漫于此次比赛前后的浓厚功利色彩,以及从一些领导言语中流露出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却一直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对适度举办各种的教师技能比赛,并无反感。相反,绝对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此类比赛,既能够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一些独具特长的老师能够脱颖而出,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也能够在群体中营造赶学比超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够发现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专业结构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提高等等。但我赞成的前提是“适度”。何谓“适度”?其一是要控制比赛的“量”,也就是密度不能够过大,不能对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较大影响,不能剥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其二是要控制比赛的“利”,既是比赛,功利就在所难免,但要绝对警惕功利性的导向,功利的无限放大,将使比赛成就了少数人,却伤害了多数人!我以为,举办者要时刻牢记,教师的教学比赛,重在参与,重在唤醒教师的自觉发展意识,重在发现问题以利提高,而绝非甄别、遴选!
本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后,有领导说:“既然是比赛,就要拿大奖,领导都是看一等奖,而且是看一等奖的第一名,其他奖都没用。”这段话的重点在哪,颇令我不解,是“比赛就要拿大奖”?还是“领导都是看一等奖”?前者的潜台词自然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后者呢,难道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比赛,其目的就是给“领导” 看的吗?按此逻辑,拿不到第一名,领导脸上无光,参赛者自然就得夹着尾巴做人吧!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某校校长在教职工会上批评了这次比赛未获奖的选手,被批评的教师于是投书厦门某报刊,倾诉了自己的不解和委屈。参加教学比赛未获奖要挨批评,其中的“功利”和心态的扭曲已经尽显无遗!
平心而论,在每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大奖获得者,确实都是其中翘楚,他们的成功绝非幸致,天赋、素养、勤奋缺一不可,让我由衷钦佩,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成长为大家。然而,我却也不敢对哪些陪衬在大奖获得者身边的其他获奖者甚至于名落孙山敬陪末座者哪怕有一丝的轻视,在我看来,能够积极参与比赛的每位老师都是可敬的,能够通过比赛看到自己不足从而奋起直追者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比赛无非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手段之一罢了,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在不必也不可过分拔高,单纯为比赛而比赛,为名次而比赛,与我们批判的所谓“应试教育”又有何异?违背了教学比赛的初衷,教学比赛就有被异化为政绩、异化为表演、异化为名利场的危险!说心里话,相比于“激烈角逐”,我更喜欢教育能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优雅,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淡定。
写到这里,忍不住就想发出一点微弱的呼声:当我们把目光投注于各种各样的“大赛”时,当我们为成功者大声喝彩时,我更期待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还是校长们,能够把视线更多地投向我们“沉默的大多数”老师,能够更多的倾听到他们发出的声音!对这“沉默的大多数”而言,他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登上令人艳羡的领奖台,但恰恰是他们支撑着中国的基础教育,他们的发展,才真正决定着中国基础教育的高度!我常想,教师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标杆式的精英人物,不是教学比赛,不是教师培训,也不是金字塔式的名师工程。而是,绝大多数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是让教师体会到职业内在的价值与尊严!唯有如此,才能唤醒教师自觉成长的意识,才能使教师发展水到渠成。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他们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我也期待,所有的上位者,都能自觉地成为这个“站在笼子里的人”,多倾听“沉默的大多数”发出的微弱声音,把“话语权”更多地交还给“沉默的大多数”,若真能如此,也许,离教师能够体会到职业内在的价值与尊严的日子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