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题宏大,读者试思如何起笔?少陵即从本题直说,昔闻洞庭之名,今登楼亲见之,开门见山,用对句起,雄厚有力。三句言洞庭为东南大泽,湖以南为楚地,北接大江,东下皆吴境,吴楚由此坼分; 四句言巨浸接天,周环八百里,登楼四顾,似天地皆为浮动。二句包举洞庭气概,坼浮二字精练而确。五六句写登临之感:乱离身世,亲朋片札难通,而己则江湖孤棹,老病侵寻,况关山北望,戎马生郊,但有凭栏雪涕耳。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五律一诗。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其实全诗写洞庭景只有三、四两句,然已尽洞庭湖之壮观,雄跨今古。而且三、四句皆是壮句,转接尤难,若孟浩然洞庭诗第五句就有些吃力了,比较一下孟浩然的“欲济无舟楫”和老杜的“亲朋无一字”--- 这是何等有力量,居然能撑住,下三句亦是字字有健气,不衰飒,通篇站起,浑然相贯,故为绝调。
从总体上看,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高立云霄,纵怀身世,其中包涵万象,摆薄二仪,却紧照洞庭湖,一字移动不得。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有人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 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古来歌咏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名篇还有很多,除了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南宋诗人萧德藻也有一首《登岳阳楼》的名篇: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本期作业是请各位诗友比较一下这三篇五律的构造和意境,然后用赋法作一首登高望远写景并抒情的五律,韵部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