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类似事物的回忆。它反映着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是事物间暂时联系的泛化或概括化的表现。我国当代诗人郭小川在《出钢的时候》中就运用了相似联想:
那壮丽而奇巧的景色呀,
犹如蓝天碧海的日出,
那喷薄而下的钢水呀,
好像朝霞映照着的高山瀑布。
那庄严而豪迈的气概呀,
如同万杆红旗一齐涌向凯旋之路。
那金光闪闪的钢花呀,
好似满天星斗同时在炉前跳舞。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日出”、“瀑布”、“星斗”来形容“景色”、“钢水”、“钢花”,而气概与凯旋是取它们意义相似的联想,这种相似联想给读者描绘了出钢时的豪迈日概。
又如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此段写琵琶女弹奏《霓裳》和《六幺》的过程,先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然后借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用各种生动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用嘈嘈叠字词写声和如急雨,使大弦形象化,小弦则用切切和如私雨两种旋律交错出现,又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显露出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间关之声像莺语花底滑,幽咽声好像泉流冰下难。这里是取声音、质感、情感等方面的相似。
写作中常见的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从心理基础看都属相似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