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磨角的狍子(生无可恋)
下班回到家,瘫坐在沙发上剥柚子吃,听见客厅门响,接着就是LC的吼叫:“我从来没见过那么蠢的人”。我想大概又是谁惹了她发脾气了,不过也见惯不怪了。
我坐着没动,房门随即被推开。她绝望地重复着刚才我没接茬的那句话:“我从来没见过那么蠢的人!”我看着她,等她说下文,她接着说:“我买凉皮居然没给我酱料!怎么做的收银?”我笑笑,轻轻地说“这点事儿值得发这么大脾气?”
她换了双鞋子,气冲冲地折回去店铺,不到5分钟,旋即回来。看来就在楼下买的,至于为这么小的事情情绪失控?”虽然拿回了酱包,显然她还在忿忿不平。
在LC因为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大动肝火时,我往往会劝她:看看你这没几个人可以企及的高智商,你也心疼理解一下智商不高的芸芸众生啊。或者我会带着劝诫的口吻说:“年轻真好,可以气盛。”
我比LC大6岁半,教育背景却不是一个层次。我是从专科一路硬拼到硕士,她则是国内一流大学高材生,后来又去英国喝了一年洋墨水。我俩的运动轨迹有点相似,我在北京上班时,她还是挑灯夜战为了高考奋斗的高中生,我一路向南到达香港时,她在北京最美的高校校园刷GPA,在英伦一年后来到香港。她书念得好,我苦吃得多。
6年时间,我改变了很多。不再因为小事暴跳如雷,不再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耿耿于怀好多天,不再因为任何事任何人患得患失或者让自己的心情沉浸在灰暗中不能自拔。再去古刹名寺祈福时,我不再祈祷愿自己能够诸事顺遂,反而只是愿心情平静,愿我能观察到自己的一起一念并管好自己的舌头。
对自己的管制效果还挺好,我更愿意从小事看背后本质以及事情本身了。起心动念之间,消除了消极的情绪与用词。周末被加班时,我不再怒火中烧,而是平静地处理事情本身。当我完全放弃自己而是关注事情本身时,效率更高了,心态更平和了,想法也更积极了。
香港的十一时没有黄金周假期。周六刚加班见完客户,周日半夜收到消息说第二天11:00约了客户见面,要求我10:50前到达。上司还特意交待我要穿得正式一些,把头发弄整齐。我在心里笑了,我啥时候出去蓬头垢面了还是怎么着了?关于着装,在某个雨天,我穿着T恤和短裤就跑去上班被撞见了,只这一件事情,就值得她后来每次安排见客户前都喋喋不休地特意提醒我注意着装。
乍一看很气人对不对?被人不断地提点注意同一件事,任谁心里都会多少有些不痛快。再细想下去,愿意提醒是她的事,做好自己是我的事。多一个提醒,不也颇贴心?
10:45,我往地铁站出闸口赶过去,却收到上司电话,说客户把见面时间推后了半个小时,要我晚点过去。一般人都会有的正常逻辑:不可能在约定时间之前的5分钟被通知晚点出门。我笑说我就要到了,先找地方坐下再汇合。
收线后,我放慢了脚步,索性在大清早就开始逛商店。香港的清晨,商家开门的时间比较晚,已经过了上班早高峰,车站的人不多,倒是觉得整个人还挺惬意。换作以前,怒火早已腾地窜上心头。谁都不喜欢临时的更改,明明提前做足了安排,更改打乱原有的计划。我悄悄地观察着自己情绪的变化。内心平稳淡定,只在想着怎么好好利用这半个小时。看书,看微信文章,写作,都是很棒的选择。干嘛非要计较有没有提前告知呢?时间还在并且还属于我自己呀。
心态改变不是一触而就的事,需要有意识地加强练习。在我注意自己言行的这几个月里,冷眼和热心(不再惹地冒火)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生气成了快节奏社会中焦虑的人们表达情绪最常用也最适用的形式,很多的争端和不愉快也都是因为一句话的事儿,好好的话不能好好地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
借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那句话收尾:
Anyone Anyone can become angry—that is easy.
But to be angry with the right person,
to the right degree,
at the right time ,
for the right purpose,
And in the right way
— that is not easy.
每个人都会发脾气 - 这个很容易做到
但是,要把脾气发在
正确的人身上
用恰当的程度
在恰当的时间
为正确的目的
- 要做到以上这些却并不容易
浮躁中,管好自己的情绪和舌头,沉住气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话语使用,方为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