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院风荷》第十讲——扁舟(4)

    四,渔父情

    自由,是中国艺术永恒的企望。范蠡是春秋时吴越之争的重要人物,他位高权重,富甲天下,在最辉煌的时候离开官场,抛弃财富,泛舟五湖,成为人格的高标。驾一叶扁舟,在水中自在漂游,从容东西,没有滞碍,没有拘牵。这一境界走进李白的狂想中,落入了杜甫的梦境里,也注入张九龄丞相的企望中。

    扁舟一叶五湖游,化为元代艺术家的“通父”之情。元代散曲圣手白朴有《沉醉东风•渔夫》,其云:“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赵子昂夫人、画家管仲姬曾作有《渔父词》,其云:“人生贵极是王候,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二人推崇的就是渔父的自由情怀。而吴镇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画渔父图最多的画家。他的《洞庭渔隐图》,作于1341年,上题有《渔父词》一首:“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图写太湖岸边景色。画依左侧构图,右侧空阔一片,起手处为数棵古松,向上画茫茫的江面,一小舟,泛泛江上,若隐若现,远处山峦起伏,坡势作披麻皴,线条婉转,与挺直的松干形成对比。水面如琉璃,突出静绝尘氛的气象。他有很多幅《渔父图》,在山间平溪泛舟垂钓,隐士戴笠盘腿而坐,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他要做浩荡乾坤一浮鸥,在辽阔的天际自由的翱翔。最喜他的《芦花寒雁图》,此图上也有一首《渔父词》:“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機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这是秋天的景色,蒙蒙的江面上,芦苇参差,随风摇曳,一叶小舟穿行于芦苇之中,舟中人意态悠闲,坐于船头,仰望前方,颇有寓意。芦莘丛上,大雁点点,再向远方,朦胧的村落,模糊的远山,构成一幅荒寒阒寂的画面,传达画家萧散历落的情怀。

    吴镇们在其中寄寓的是隐逸之思。世海沉浮,惊涛骇浪,他独取这宁静的港湾。钓名者有,钓利者有,蠢蠢欲动者有,蝇营狗苟者有,他独好一片阒寂。繁华,富丽,诱惑,他皆弃绝,他选择的是优游。浮利浮名,重重束缚,那里有人生的自由!而一叶扁舟,泛泛江湖,心也“轻”,行也“稳”,从浪摆,任风飘,弄月吟风,呼雁对酒,灵魂的自适,性灵的愉悦,意志的充满,诗意的飘,在这里都具有。放浪江湖,哪个汀洲不是家,优游性海,何处江山不亲人!如范仲淹《江上渔者》所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吴镇们又似乎并不在隐逸,他们的意思往往并不是逃避,不是胆怯,甚至有的人也并不是世海的失意者,渔父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吟诵,说到底表现的是性灵自由的讴歌。他们的讴歌,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隐逸本身。像赵子昂,号鸥波,像一只海鸥在海天中自由的翱翔,他获得了自己主宰自己的力量。他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他驾着自己的人生航船,走向自己愿意去的地方,而不是被强迫搭上别人的大船,带向恐怖的旅程。

    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洞庭渔隐图


芦花寒雁图



    到此,《曲院风荷》涉及中国艺术理论比较重要的十个问题(十讲)就讲完了。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意在打通艺术理论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中,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智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