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有个老客户给我介绍了一家跨国大药企,要在新加坡开会,让我去做图像记录。我可高兴了,赚钱还能顺便旅游,真爽!
会议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在这家药企进行HR数字化转型”,参与的是他们全球几个大区的HR Director,听起来很高大上喔是不是?在前期沟通时我也没太懂他们要聊什么。在图像记录行内这种事情也偶尔会发生,主要是客户一方面不知道他们能聊出来什么,另一方面也不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反正有个人在那里画个图也挺好的,就这样。他们也没有请引导师来设计流程。
结果呢?在那几天会议里,我就像条废柴一样,只是站在那里画,客户们一眼都没看过图,是一眼都没有喔,直到最后一天他们要交差,才把年终总结那张图重新粉饰一下拿去用。
那会议本身如何?他们也很痛苦,因为他们在聊一个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做的大题目,所以说来说去感觉只是在绕弯而已,没有产出任何行动方案。
客户有邀请两家HR咨询公司来做分享,谈了很多HR数字化的趋势与可能性,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一个顾问提到,可以用AI分析电话销售的语音内容,找到高成交率销售的模式,以提高业绩等等。现在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在2016年的时候仍然是很新颖的说法。
还有一些当时候的新趋势,我挑几个跟科技相关的,比如说:
像社交媒体一样的HR和L&D组织
游戏化学习和实时的表现测量
MOOC
HR大数据:人才测量、人才数据库和心理数据等,首席人才信息官冒起
“优步化”劳动力 (“Uberised workforce”):随传随到的零工人才
全球机动化劳动力
“优步化”商业模式:没有固定资产,只有随传随到的资产
“技术通勤者(Tech-commuters)”:重塑办公环境,包括居家办公和在枢纽(Hub)办公
像思科HR做的创客马拉松
最诡异的是有一条:2020年的组织是怎样的?
更大的难题是这几个总监自己也不会编程,IT的人也不在,就算在也不一定是他们自己干,而且IT的人也不明白HR要怎么做;那不能外包找人做吗?能,他们大药企有钱,可是你也得拿一个计划给老板看,他才能给你钱对不对?那不能让咨询公司来给方案吗?能,可是咨询公司也不是吃素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家都没做过,我怎么知道你能不能做成?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懂怎么做、没想法、没钱、没权、没人但是有责任的局面。后来他们有同事找我做过别的工作坊,但是这个项目的后续如何发展我就不清楚了。
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让我来设计这个工作坊,我会怎么做?按照前几篇介绍的Gamestorming原理,我会这样子做:
1)在早期接触的时候,劝说客户调整mindset,不要期望谈出一个完整的计划,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用最低投入先做一些小的变化。
“完美的计划会完美地失败”,HR数字化转型这种高风险项目(比如说:数字化人才测评),客户最好不要一开始就打锣打鼓的让全公司推行,不然实施过程中的任何错误都可能招来猛烈批判;而且,要说服人去改变行为是很难的,最好拿一点可得见的成果/好处出来,大家就会跟着做。
2)在会议策划阶段,先用7P框架思考这次会议能/不能做到的产出,同时要把老板拉进来,还有一个IT负责人、一个IT做事的人。如果老板不能来,最好先确定一个授权层次(比如说:我就给你一个实习生加10万预算,先做点原型出来)
会议的产出,不是三年计划,而是2-3个原型想法,从中选取一个开始执行。
因为会议的产出要求变轻了,所以参与者没必要飞到新加坡去开会(澄清一点:我的客户在那一周是有其他安排的,不全是拿来讨论这个项目)或者去也不用花那么多时间来讨论,从原来两天变成一天甚至半天就可以。
4)到会议当天,先澄清议题和产出要求,然后请咨询公司代表简单介绍未来趋势那份PPT,顺便客户这边的参与者也分享他们各自看到的外部环境趋势,比如说下面这幅情境扫描(Context Mapping):
分享完不应该什么都不干就结束哦,可以做一轮快速的头脑风暴,怎么做呢?
预先把咨询公司的案例打印出来,一张A4纸一个案例,有简单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即可,然后把这些案例分散地贴在墙上,给大家20-30分钟的时间(足够看完这些案例,又不会太拖沓时间),让他们浏览这些案例,同时把想到的灵感写在便利贴,贴在案例下面。
写完之后过一遍这些灵感,同时让大家再想想可以怎么结合、取舍、重构等,利用SCAMPER启发式即可。
5)问题来了,头脑风暴产出的灵感那么多,我们该如何选择?不管怎样,千万别简单的投票选择,你可以先用可视化方法按大家的喜好、时间与资源的投入、以及投入产出比等维度去排列/筛选这堆点子。
想呈现大家的喜好,只需要用圆点投票法即可,比如说:每个人发10个点,让他们分配在自己看中的灵感上。
原来大家还想排列一下这些点子所需要的时间与资源投入,所以就做了这张图:
但是排完之后好像看不出来该做什么,同时大家发现好几个想法是一环扣一环的,比如说:员工互评系统的数据可以用来识别出高潜质领导,也是内部人才市场的基础,同时让员工互相给Merit Money可以在系统内实现。可是这些想法所需要的投入与产出有很大的差别,于是大家改成排列投入产出比:
这下子就明朗了,大家该把精力集中在“低投入、高产出”的想法;当然,筛选过程中还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这时候IT同事就可以反馈意见。
如是者,经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大家对于什么能做/不能做应该有更深的了解,这时候才做选择会更有依据。
6)Gamestorming的工作方式不一定是直线往前的,有时候讨论到某个环节,大家发现有些地方值得深挖的,可以换另一个game看看,比如说:这次客户选了要做一个“360度工作评价平台”,原理是借鉴了“像社交媒体一样的HR”这个趋势,让每个员工不管层级高低都可以获得上司、下属、其他部门合作者的直接反馈,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注:这想法还不是虚构的,Ray Dalio的桥水基金就有一个这样的平台。)
可是,参与会议的IT同事就愣在那里,你想评价什么?谁看得见评价?哪些工作可以评价?建在内网上吗?手机端能不能操作?这里有一大堆细节问题需要商量。这时候可以花个10分钟,让大家分组画几个界面草图出来,呈现各自的想法。
当然这个时候会有一大堆讨价还价,这个功能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也因为资源有限(老板只给了10万元和一个实习生帮忙,IT还有本职工作要干),大家得选取功能实现的先后顺序。
7)最后,大家同意功能设计,决定先做个最简单的版本,让同事们在每次互动后(比如说:会议后、完成项目后)可以互相评分和给评语,评分只能当事人双方看得见,其他人看不见;还有这个评分系统只在新加坡的研发实验室开始测试,共200人左右,然后边使用边收集反馈,继续改良系统设计。
8)不管怎样,老板还是需要“计划”的(因为老板也要给他的老板看嘛),所以大家商量了一下,把这次试验性做法用图画表达清楚。
后记
如果你回顾以上整个过程,能看出来它运用了下面这幅图的哪些工具吗?
记得你不是为了运用工具而用,而是利用它们来一步步的探索各种可能性,时刻要注意:
提问(Asking questions)
随机应变(Improvisation)
把零碎的想法整理成有结构、有意义的图表(Meaningful space)
使用视觉语言(Employing visual language)
这四点是Gamestorming的核心能力。
还有最重要的是一个游戏的mindset,一方面产出要求不要期望太高,另一方面在工作坊过程中保持一种试一试的态度。
希望上面的例子让大家看到,可视化方法是如何解决一个"没有简单答案、需要多人合作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