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 原创分享286天 20190612
光看到慈爱一词,自己真的想不到,在教育中,他竟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谢尔盖同学的例子,真的让人反思。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的特殊情况让他在成长的路上失去了最重要的庇护所,然而,学校教育中,老师对他的不理解,致使他成为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人。一次次的失信者,一次次的受挫,一次次的不被理解,最终使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当然对于他本人来说,到那时他才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他们就是不善于帮助我,有些人甚至害了我。
真的,谢尔盖只是一个个例,在现实的社会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一定还不少。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都未发生真正作用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真的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天职。但怎样的去爱呢?是发自本能的,恨铁不成钢式的爱,还是理性的爱与智慧的爱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这个例子中所谈到的——慈爱。
用苏氏的话来说,这个慈爱不是骄纵,不是娃娃腔的咿呀之语。这是仁慈,是共产主义教育学最实质和最核心的东西。
这个慈爱,绝不是形式上的那一种,应该完全发自内心,但这仅仅是基础和前提。这个慈爱,不仅仅是讲究原则,更讲究关注孩子的发展,不仅关注于学习,更关注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此,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发展的眼光,这是这份慈爱所独有的。这份爱,绝不是为了让孩子取得一点进步,而在另一方面使他心灵上造成严重的伤害。因为这样去爱,是不和谐的。
当然,这种爱也绝不是放纵,而是抱着一颗分外细心和谨慎,慈爱和善良,对学生优点和毛病的看法越细致入微和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关爱、信任和支持。
正如苏氏所说:只有当集体在每个儿童和少年身上看到的优点比毛病和缺陷高出十倍、百倍时,集体才会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这就使得教师在这方面,必须做好细致入微的工作,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确立起自尊。
想到这一点,就让我想到在现实中,很多体罚现象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对孩子们的精神暴力依然存在。
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实现不动手对孩子,但在语言上,很多时候,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说孩子。以为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受到影响,甚至改变。而现在再想想,这其实,只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没有真正理性的对待这件事。说教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在小学照样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不接受你的看法,这倒也罢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语言伤害,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也难怪班上总是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上压根儿提不起劲儿。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能够在教室里上课学习,已经很不错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但远远没有他心理健康的成长发展重要。
这样来看,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也真是存在这种近视的行为。甚至是打着爱的旗号,去伤害了孩子。
从焦点教育解决短期教育行为的角度来看,自己所说的刚好是相反的。你所关注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原来方向不对,真的是努力白费。
你用真诚的描述,把孩子积极的行为表达出来,对他来说是鼓励,有了这样的鼓励,他就会有自信和自尊,在学习上会自然的继续努力挑战自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这样来看,苏氏真的很伟大,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好。他的这种慈爱,关注于学生的积极方面,并进行真诚的反馈,给每一个孩子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