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篇有云:亲而离之——离间关系密切的敌军将领,使其发生矛盾,削弱其力量,进而击败敌人。唐朝政治军理论家李筌注解说:
破其行约,间其君臣,而后改也。
这里所说的“行约”,即指一国的外交盟友。李筌的注解观点是,离间计不仅对内部有效,对于敌人之间的盟约也有效。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离间计的使用可能比军事斗争中出现的还早,远在《孙子兵法》提炼这个观点之前,就有运作实例。
春秋时期,周室衰危,裂为东西二周,值此诸侯坐大之孙,两周之间尚且互争不休。
西周一位昌大夫突然反水,跑到东周去了,且将西周的军政大事透给了东周君主。西周君主十分恼火,想要除掉叛徒,以警后人:本就摇摇欲坠的王朝,经不起更多背叛者了。
西周大夫冯旦向主子献策:我有办法,只需黄金三十两。
冯旦写了一封信,上书:昌敬启:事若有望,则行之,无望,则速逃。不要拖得太久,以免祸及自身。
冯旦派人拿着这封信与黄金,秘密前往东周找昌。同时,他另派人向东周守城官员告密:某时,可能会有奸细混入城内,请多注意。
东周守城官员很尽职尽责,果然很仔细地盘查进城的人,一下子就查获到了冯旦派去联络昌的人,搜出了密信和黄金,报告给了君王。
这密言语中意有所指,又有黄金作证。难免不让人怀疑昌投降的深意。昌百口莫辩,作了刀下鬼,除了西周君主的心头大患。
冯旦大夫所使的这个计策较为粗糙,却成功挑起了东周君主对新降之人的不信任,也许是此类计策没有先例,更容易起到作用,如此,大夫昌为之送命。而此后历史长河中的政治军事斗争里,“离间”这个计策使用得更是炉火纯青。
陈平妙计除范增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初时处于弱势,险些在鸿门宴中死于范增之计,彼时项羽耳根子软,事先听了小叔叔项伯给刘邦求情,关键时刻不下手。这可急坏了范增。《史记》有载: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估计范增急得跳脚,都“数目”“示之者三”了,只差明喊了。可惜霸王不听。
刘邦逃过这一劫后,得以喘息壮大。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项羽又派大将钟离昧对汉军的粮道进行了破坏。守护荥阳和汉军粮食储存地敖仓的灌婴不敌,汉军的粮食补给线瘫痪。
项羽又趁机加强对荥阳守军的进攻,汉军此时岌岌可危。刘邦试探着和项羽讲和,想将荥阳作楚汉分界线,各安一半天下。
项羽见着己方伤亡也不少,也想乘机整顿军马,欲待答应刘邦的求和。
亚父范增坚决不同意:鸿门宴中放走刘邦就是个错误,此时他粮草断绝,不趁此良机拿下刘邦,更待何时?
项羽一听有理,于是拒绝了刘邦的求和。
刘邦郁郁无计,困坐愁城。这时陈平来献计:这事关键在范增。如果除去此人,则大事可图。
陈平领取了四万金,买通了大量楚军将士,四处散布谣言:项王屡次拒绝范增的忠言,害得大家多打这么些年的仗 ,听说,有人准备推举范增为王,取代项王,以后还要和汉军联合起来消灭楚国……
项羽听到这些流言,将信将疑,于是派个使臣去汉营探个究竟。
使者到达汉营之时,陈平以最为隆重的礼节来迎接。《史记》载:
汉王为太宾具,举进
太牢具即是牛羊猪三牲都有的饭食,在彼时是最高的待客礼数。使者很是满意。
谁知等他报上名,说是项王派来的后,走过来的刘邦假作吃惊: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臣,谁知是项王派来的。说罢拂袖而去。旁边传伺的人也一拥而上,端走了太牢具,换上了简陋的饭菜。
便臣十分憋屈,回去把这边的情形一说。项羽立即信以为真,削夺了范增的兵权,范增一把年纪,从来都是尽忠尽责,见此羞辱,立即请辞。
项羽也不加挽留同,于是范增孤独凄怆地踏上了归乡路,最后病死途中。
范增一走,项羽攻城意志不坚,楚军士气低落,最终被刘邦冲出重围,得以再次积蓄力量,为日后平楚打下子基础。
曹操智破马韩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率兵西征,关西军阀首领马超独力难支,于是决意联合另一军阀首领韩遂共同抗敌。为拉拢韩遂,马超和韩遂套起了交情:您和我父亲是结拜兄弟,您就是我的叔叔,这次咱们可得齐心协力共抗曹贼。
韩遂答应了马超的请求,二人联军抗曹。
“操于城上见马超引数百骑直临寨前,往来如飞。操观良久,掷兜鍪于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三国演义》的这段描述,虽有夸张之处,但也充分表明,曹操有些忌惮马超,尤其在他又联全了足智多谋的韩遂之后。
思忖多日之后,曹操与贾诩一拍即合:“…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
翌日,马韩联军与曹军对阵,曹操独把韩遂喊到阵前:”丞相谨请韩将军会话。”
阿瞒特意不持甲仗,一副家常叙话的派头。韩遂见此,也弃衣甲,轻服匹马而出。曹操没话找话:“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叔事之……”还真是拉家常。
韩遂不以为意,聊完了就回。马超却起了疑心相询。《三国演义》描述;
(超)问:”今日曹操阵前所言何事?“遂曰:”只诉京师旧事耳、”超甲:“安得不言军务乎?“遂早:”曹操不言,吾何独言之?“超心甚疑,不言而退。
曹操起了个头,再添一把火。特意写封书信与韩遂,又将机密要紧处涂抹,故意使马超知之。马超一见曹操派了许多人,声势浩大地来给韩遂送信,特意要来看看。一看这种情形,很快书怀疑韩遂先一步将紧要处涂抹了。韩遂解释说原信如此。马超不信,认定曹操不会寄个草稿来。
二人相辩不下。韩遂定来日他和曹操对谈,然后马超从旁刺杀曹操,马超应了。
次日韩遂请曹操聊天,谁知曹操只令曹洪出来,曹洪一出来就在马上欠身道:”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说完就回去了。
马超大怒,当场就要打杀韩遂,众人劝解方罢。马韩联盟遂告破裂。
马韩联盟破裂后,被曹操各个击破,马超败走至诸方羌胡之地,韩遂逃奔凉州。
为何离间计能奏效?
后人以上帝视角来看,当然替中计的人着急:怎么会相信敌人的话呢?快多问几句,多印证几次啊。
当然,不在其中,难领其味,离间计屡屡奏效,是因为它抓住了两个关键点。
君臣相疑、同盟提防是外敌的首个突破口
不论是前面所讲冯旦除大夫昌,还是陈平驱范增,亦或曹操间韩遂。都抓住了一点:不信任。
东周君主不信任昌,因为他是新来的,尚未建立起信任。
而范增呢,确实屡次劝谏项羽无果。鸿门宴庄重落空后,范增恨其不争,还当面说过:“竖子不足为谋。”他有牢骚,陈平散布的谣言又虚虚实实,不由项羽不信。项羽本人,自也刻薄寡恩,生怕别人分他的爵禄。人家挑拨他,说他手下因为得不到重用,要自立门户,他是肯信的,于是范增被逐。
马超与韩遂,虽说有同盟关系。但马超很不信任盟友。《三国演义》曾言“早有人报知马超“。说这个话,就是在曹操在陈前拉着遂聊天之后。马超当时不在阵前,但韩遂的行为他都知晓,说明他是派了专人盯着韩遂的。再后来曹操送信过来,他马上就知道了,这中间虽有曹操大张诰的原因,但也表明马超提防着韩遂。
在这样脆弱的信任关系中,敌人玩点把戏,就会动摇这本不坚牢的关系。
人才的缺乏是致命原因
为什么离间计这么致命,这与人才的匮乏紧密相关。
项羽失了范增,再无得力谋臣,导致日渐衰弱。刘邦说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是肯定范协的才能,也表明项羽可以倚重的人不多。失一范增,立失支柱。
马超与韩遂也是相互不可或缺的,曹操正是怕他两人联手,所以才行破坏。一旦二人佚和,就败于曹操之手。
假如项羽可以倚重的人不只范增一个,假如马超自己的力量就能战胜曹操,离间计的伤害就没有这么大。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只是供我们事后闲谈罢了。
参考资料:
《史记》
《三国志.马超传》
《三国演义》第59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