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刘润老师《5分钟商学院》的第八天,本周只会专注于一个主题:商业世界的五大基础逻辑。
而今天我们说的概念是:价量之称。
一个公司的存在,是以有利润为前提的,只要商品的毛利乘上销量大于这个经营成本,这家公司就是赚钱的。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1、尽量提高每件商品的毛利率;
2、扩大这个商品的销量。
通俗来说,就是卖得更贵,或者卖得更多。
如果你创办了一家公司,生产了一款产品,成本价是300元。那么,接下来,公司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产品卖给谁?卖多少钱?
第一种选择,把这个成本300元的商品卖到3000元;第二种选择,只卖330元。一种售价是成本的10倍,另一种只有售价的1.1倍。相信多数人的想法是当然选择第一种卖3000元,卖给高端客户,而且要卖得越多越好!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才能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多数情况下只能二选一,做有利、适合自己的取舍。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算有利、适合自己的选择呢?在一件商品卖得更贵,还是卖得更多的选择上,这背后有一套严谨的商业逻辑。
假如在你面前有一个天平,是选择在“卖更贵”的一边加砝码,还是在“卖更多”一边加砝码呢?
在选择“卖更贵”这一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奢侈品行业。你可能会在网上看到过一些报道,某某高端品牌的天价包包,成本其实是几百元,还把每一样材料的成本明细制表展现。在这里,不是想讨论成本与售价的比例。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它是在毛利和销量之间选择了毛利的典型行业。
在选择“卖更多”这一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用品行业,特别是一家叫好市多(Costco)的连锁会员超市。这家商超连锁,每一种商品都经过老板的精心挑选,后来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每一件商品的销量都巨大无比,使超市能够从厂家那得到更便宜的进货价。而好市多的销售策略是:只在商品进货价的基础上,加大概只有6%~7%,最高不超过14%。而且,如果单一品种的商品毛利率要超过14%,需要董事会批准。但是在过去20多年里,董事会从来没有批准过。
在选择“卖更多”这点上,其实你还可以用做引流品的策略。在作为引流品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商品,你不一定需要利润,也许你持平就可以了。例如小米的充电宝,据说这款充电宝当时卖了5000万个。也许你会问,没有利润,我的企业怎么活下去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持续关注我写的文章一年就可以了,简单吧。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你应该将砝码尽量加到那一边呢?
第一, 以情感或不可代替的技术为主的产品,可以考虑把有限的砝码放在提高价格这一端,但是需要确认支撑价格的品牌溢价是不是已经被消费者接受。
第二, 如果以销量为主,则要确认这个市场是不是有足够的容量以及足够的消费频次。也就是说,要确认更低的价格确实会带来更大的销售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