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之间看到了一部电影,推荐语说的是60、70后的童年回忆杀。
我虽是90后,但对稍带年代感的影视作品还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就点开了这部名叫《童年的收音机》的电影。
电影中讲的是,发生在60年代的一个镇上的几个孩子做矿石收音机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什么玩具,男孩儿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顶拐拐(一种游戏)、打纸面包(用废纸做成方块叫纸面包),女孩儿玩得最多的就是踢毽子,而且有一个鸡毛做的毽子都会让整个镇上的女孩儿羡慕。
那为什么在这种都没看见过玩具的年代里,几个小孩子却成功地做出了矿石收音机 ?这还得从镇上的一个叫“小眼睛”的男孩儿说起。
“小眼睛”是镇上的孩子王,平时总是带着一副眼镜,因平时爱看书,所以在和同伴们游玩时也总把“科学”俩字儿挂在嘴边。
一天他去到一个伙伴家,发现他家里有本《十万个为什么》,他迅速地藏到衣服里跑回家,努力地看、抄、背,以至于把这本书都可以背诵个百分之五十了,也正是这本书里的内容让他萌生了要做收音机的想法。
接下来,他带着镇上的几个孩子一起开始布局怎么把矿石收音机这件事做成。
他开始观察那些伙伴家里有他需要的零件,他想方设法地说服那些孩子们务必从家里“偷”出这些零件。
凑零件的过程中,最艰巨的有两处。
一,一个伙伴从家里拿一个装皮鞋油的圆形小铁盒,在家里的木箱里锁着在,为了拿到它,小孩子天天使出小伎俩让父亲赶快用完这盒鞋油,最后还是趁父亲睡着时偷偷配了钥匙才拿出来的。
二,这个收音机最主要的零件就是矿石,当时一个小矿石要五毛钱,对几个小孩来说就是天文数字,把他们的零花钱凑一起也才一毛多,后来他们就卖了他们最爱的纸面包凑了钱,钱还是不够,小眼睛去买矿石就一把皱巴巴的钱丢到柜台,趁店员数钱时从兜里抽出两根黄瓜放到柜台上撒腿就跑,这才得到矿石。
经过几个小孩的几番折腾,零件是拼齐了,接下来就要开始他们的创造了。
他们在院里的一颗大树下,围着一张桌子眼巴巴地看着小眼睛创造收音机,他们一直做到凌晨。
当他们把所有的一切准备好后,欣喜地等着广播,但那块小矿石传过来的是滋滋的声音,并没有他们期待的广播。
那一刻,孩子们哭了。从开始那双充满好奇又稚嫩的眼睛变得失落、泪眼婆娑。
除了小眼睛,其他的孩子们都回家睡觉了,只有他一个人独自在那颗树下睡着了,第二天早晨广播响了。
当他听到时,他跑到楼顶狂叫着“他成功了!”而当时镇上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被广播吸引了,一群孩子在巷子里狂奔,那叫一个高兴。
电影看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愿学习了?
因为家里有矿?懒惰?得过且过……
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在那个落后的年代里,那一个个有着积极向上学习,渴望发现新事物的孩子们。
在他们的童年里,连个铁盒都是稀奇的,我们现在随处可见,他们用铁盒发明了广播,我们用铁盒干了什么?
在他们的童年中,他们想要学,却被当时的年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所禁锢,而我们现在在一个发达的时代、在一个学习资料充沛的环境下却越来越不愿学习。
也许有人会说,时代变了,发张太快了,我们学习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是的,当今发展的确很快,但是不发展,我们能拥有好的学习环境吗?
看了小眼睛,我想,学习这件事的问题应该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