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被一个叫“黑土麦田”的项目刷了屏。不同于一般的公益项目,“黑土麦田”的发起人有点小小的名气,他就是此前曾登上央视《朗读者》的秦玥飞。秦玥飞毕业于耶鲁大学,却选择了湖南的贫困农村做一个小小村官,而且一做就是五六年。
但相比于创始人,更让笔者感兴趣的是“黑土麦田”所提出的“乡村创客”计划。据黑土麦田的官网介绍,“乡村创客”计划通过与各级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每年会遴选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成为“乡村创客”,资助他们到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从事为期两年的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而“黑土麦田”会为入选的“乡村创客”提供强劲的薪资福利、专业的能力培训、丰富的履职支持、多元的出路选择,让中国的有志青年能够安心地去农村追逐梦想,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改善乡村面貌。
大家都知道,中国越贫困落后的地方越需要人才,但人才通常都不愿意去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没有合适的待遇和出路。这个问题早已存在多年,传统上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号召大学毕业生们去基层、去农村,与之配合的还有树立典型、巡回报告等等,可仍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们只愿留在北上广。
反观“黑土麦田”,却通过模式创新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黑土麦田”吸引的是顶尖学校的毕业生,本身是高素质的青年人才,而被“黑土麦田”选中的乡村创客,可以获得每月多至7000元的薪酬,这使得下乡的毕业生都能有生活的尊严,而不必忍受衣衫褴褛。再者,两年的任期不短,所以下定决心的参与者,都有真正为当地做出改变的理想。而在任期结束后,这些乡村创客的毕业出路也很诱人,黑土麦田对接的企业包括中投、国开行、红杉、高瓴、真格等公司,老实说即使在一个名校毕业的学生看来应该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有这些,使得“乡村创客”成为一个多赢的项目方案,项目实施的良好效果和长久活力都是可预料的。
长久以来,我们在公益环保领域可能期盼更多的是技术创新,我们都希望新能源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乃至生态农业技术能尽快做出重大突破,为我们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难题。诚然,技术创新的力量是巨大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但技术创新同样是缓慢的,不可预测的。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我们探索了几十年,但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包括我们中国都还在严重依赖石油或煤炭。
其实,与技术创新相比,模式创新的力量也弥足可贵。我们从事环保事业的志愿者们,包括很多公益组织的工作者,一直都面临着面包与理想的选择。如果我们在等待技术创新出现重大突破的同时,能善用模式创新的力量,能借鉴包括PPP在内的在公共建设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模式创新,我们的环保事业一定能有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