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洛阳城。曾经大唐的东都。
赵匡胤站在城头,望着家乡的风景。年少时风餐露宿,居无定所,谁能想到平地一声雷,陡然富家翁了。命数这东西,还真是不能不信哪!如果不是那个和尚哪根筋抽搐,定要舍弃所有家产资助朕,让朕向北发展,朕也不会投奔郭威将军,自然也不会结识柴将军了。有空定当再去看望下这位和尚,他可真是朕的天使合伙人哪。
年俞五十,已然黄袍加身;布衣出身,攻北汉、抗大辽、平西蜀、扫南唐,这功绩,算是荣归故里了吧;这一生,也算是无憾了吧!他回头望向身边,伊人已老,故人已故。昔日打江山的同伴,活着的屈指可数了。真的无憾吗?
如果真的无憾,他怎么会想到滁州城那夜,自己面对父亲做的选择呢?
日落城头,薄幕夜沉,父亲率领的军队来到滁州城下。战场的相逢,生死一线,任谁都想再跟最亲近的人相见,何况是亲生儿子。但城门已闭,父亲呼门,他站在城门楼上看得清清清楚,简单的一声令下,便可城门大开,迎父入城。但他忍住相思之苦,冷酷无情的回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城门开启是王事,不能因为你是我父亲就废了王事。一门相隔,父子不聚。而父亲不得不在城外露宿一夜,且因此而病,最后撒手人寰。
遗憾吗?但正因此,他获得了柴荣的重用,才有了后来的江山。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他还会这么选择吗?
也许吧。所以他才会珍惜身边至亲之人。赵匡胤回头看了一眼光义,这个一生始终追随自己的弟弟,无功,却官居开封府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起初反对声音铺天盖地,但光义用自己的能力,让这些人闭上了嘴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朝廷之上,对光义的赞赏也慢慢多了起来。母亲欣慰,临走前留下金匮之盟。但赵匡胤能说什么呢?对父亲不孝,难道还能让母亲死不瞑目吗?他勉强答应了下来。可现在,江山已定,南唐不足为据,北汉攻破指日可待,金匮之盟,也该止一止了。
赵匡胤回身望向弟弟,问道:“朕欲迁都洛阳,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意欲如何?”
光义知道早晚会和哥哥摊牌,所以这些年来,苦心经营,朝堂上下,才都有自己的亲信。等了这么久,不就是料到这天会来临吗?说吗?说吧。
赵光义斟酌片刻,只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这五个字,足以让赵匡胤暂时搁浅自己迁都的计划。
(二)
回开封的路上,赵匡胤脑中一直回荡着光义的那五个字,在德不在险。什么时候,一直处在自己光环下的弟弟,慢慢走到了台前了?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他不甘心只是做一个影子了?朝堂中,光义刻意培养自己的亲信,他不是不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不然能怎么办?像李世民一样,把自己的哥哥弟弟都杀了才行吗?那不是他。
可这种自信,不能不防啊。自己转身的那一刹啥,背后透来的杀气,这还是那个扶持自己,言听计从的弟弟吗?
都说自古皇家最无情,可赵匡胤不愿做这样的皇帝,他也相信史官们对他的盖棺定论,不会跟无情挂上钩。想着想着,车子经过永安陵。他要求停车休息。登上陵园角楼遥望。远处翠翠青山,近处悠悠流水,想到接下来自己要做的事情,竟渐渐萌生出丝许的不确定性。
也许,是该给自己找一个归宿,以防不测了。他想尽量的以一种戏谑的形式来进行。童心大发,他像回到了儿时一样。于是他对众人道:“拿箭来!”箭到后,他挽弓射箭,一支响箭朝西北方向射去,直至400米处才落下。
赵匡胤感叹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终要有归宿之地,响箭落地之处,就是我的万年之地啊!”
一语成谶。
(三)
回到开封,赵匡胤开始频繁出入二弟廷美的寝宫。有心人渐渐看出了,其中释放的信号。光义也明白哥哥的意图:曲线救国,先扶持二弟上位,权衡自己,再接着顺理成章的把权利交给儿子德昭。这么有耐心得事,也只有大哥能做的出来了。
廷美走上政治舞台后,赵光义开始坐立不安。大哥对他不薄,于情于理,他也该知足了。可当年给大哥黄袍加身时,那双颤抖的双手,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对那身黄袍同样的渴望啊!江山一起打下,怎么甘心、屈心让于晚辈呢!
大军集结,浩浩荡荡,宋军再次进攻北汉,势必将这颗定在北方的钉子彻底拔掉。城中空虚,最好地机会到了。
夜晚,宫中。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两个,一位是君,一位是臣;一位在上,一位在下。分君臣之礼而坐,赵匡胤示意弟弟饮酒。
酒罢,他问道:“此次北伐若班师回朝,也算了却朕的一桩心愿。可朕,还有一桩心愿为了,弟弟可知哪儿桩?”
赵光义看着哥哥饮完了杯中酒,旁边太监无人察觉的向他轻点头,他的内心还是不自知的叹了口气,“臣不知。皇上征战四方,四海安定,怎会还有些许遗憾呢!”
“装糊涂哪。朕老了,可这江山,还没有选定接班人,怎能安心离去呢?”
“皇上龙体安康,现在考虑江山社稷,多虑了。”
“真的多虑吗?金匮之盟,我知道是你从口中传至天下的。你知道这是安慰母亲的权宜之计,当不得真。我也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你还是心不死,还是想做朕的位置,是吗?”不知为何,喝了酒后的赵匡胤,就这么直直的,和弟弟摊牌了。“不能安心的,就像现在这样,君臣相处吗?”
赵光义离席而起,走进一步反问到:“凭什么?江山一起打下,朝廷内一切也是我打理的,母亲临走的遗训也是传弟不传子,到头来,哥哥还是想翻脸不认账了?”
“大胆!好你个光义!别以为结党私营,朕就怕了你了!到时候休怪朕翻脸无情!”
“那哥哥尽管试试吧!”
赵匡胤气愤的拿起龙柱上的斧头,扔向对面的光义。这把斧头,不知道砸掉过多少大臣的牙齿。可今天,它只是掉在了光义的身前,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异样。“好为之,你退下吧!”扔出斧头后,他变得有气无力。
弟弟走后,赵匡胤走出宫殿。站在殿外的栏杆上,望向远方。他知道自己已经中了毒,但他没告诉任何人。他累了,维护了一辈子的好形象,年轻时是一个好臣子;后来屡建奇功,是一个好将军;当了皇上,苦心经营,应该也是一个好皇帝了吧。但却没有尽孝,对父母,对兄妹,对孩子。都说忠孝不两全,皇家也不能避免哪。
既然这个位置你这么想要,那就给你好了。这样,朕到黄泉,看到父母,也算有个交代了。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其弟赵光义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