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买书回来一口气看完,当盖上书后,感觉根本没有看过这本书一样,一点印象也没有,时间再长一点都忘记曾经看过这样一本书,更不用说吸收书中的知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我们下定决心,闭门专心看一本书学一门知识的时候却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呢?
最近读了一本《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说轻松的阅读都是无效的阅读。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以前的轻松的读书方法是无效的,浪费了时间不说,当觉得自己看了那么多书还是没有进步,徒增焦虑,有效的阅读都是不舒服的。
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从一个不爱读书的理工男变成一个引领几千万会员一起读书的读书达人。他是一个用读书改变自己生活的人,他把多年的讲书经验汇集在书中,向像我一样想通过读书自学增加自我能力的读者介绍了一套科学的读书方法。从怎样选书,如何读书,怎样解构一本书,到如何讲解一本书,用讲书法这种沉浸式读书,把一本本书读透解透,直到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这本书讲的是用讲书法去读书,其实这种方法也适合我们把一本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有效方法。下面我就从樊登老师是怎么教我们读书、解书、写讲书稿几方面来了解一下樊登读书法。
一、如何读懂一本书
如何才能让自己真正读懂一本书呢?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就要建立自己的底层积累,樊登老师把这种底层的积累叫做“理解力的池子”,他说你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那么这里理解力的池子都包括些什么呢?樊登老师认为他的池子里包括7个部分,分别是: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常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和人生经验。只有不断的积累这些底层知识,涉猎多方面,在别人讲到某个话题就不会感到陌生,有了积累,有了判断,见过世面,才能够淡定地对待每一本书,去发现每一本书真是的价值和优点。
然后,每本书读完后要做一个总结,进行知识的自我反刍。作者说他当年读书的时候很少在书上画线,读完书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给自大脑一个挑战,回忆全书构建思维导图。这种就是折磨大脑,不做轻松阅读的过程,让大脑通过这种痛苦的训练,有效记住书中的知识。最好是把自己当作知识传播者,把书讲给别人听,把书中的内容作一个输出,因为输出才会不断加深记忆。
二、如何解构一本书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读书的过程就是人为弄清楚一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再复杂的书都有一个结构。
任何一本书都有一条主线,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也是书的主题。
定义了书的问题后,要看一本书的写作背景、研究现状,这些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提供了那些解决方案;或者是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过程是什么?在论证解决方案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论据,如:统计数字、对比实验、调查结果大量的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要仔细研究。
书的最后一部分,会进行价值升华。价值升华是书的意义所在。我的理解是读完书后,自己对书中内容或跳出书在其他方面的感悟及影响。这本书讲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读完一本书需要思考的。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从书中提炼出问题,也是书的使命,同时将它的价值进行升华。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这个道理,读到书中的知识,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已知的知识,知识只有做了联系才能长在自己的脑子里。
一本书的结构可以简单总结为:前面是定义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最后一定是价值的升华。
三、如何写讲书稿(输出)
讲书稿就是用我们自己的话复述书中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可以作为读书后重要的输出手段。一本书只有有效输出了,才能对其中的内容有所吸收。书中讲到一个樊登自己重要的经验就是,在讲书之前要构建“坡道”。什么是“坡道”?坡道就是读完这本书后,完全根据自己读书的理解建立的观点,坡道也是这本书的解读方向。它可以是书中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也可以是自己的故事。
构建坡道的时候,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或者把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前面讲,抓住别人的注意力。建完坡道后,需要总结关于这个问题的背景信息,选取重要的章节,陈述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最后用一两句总结性的话结尾,最好还能有点诗意,这篇讲述稿就可以大致完成了。
读书,是学会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希望大家能通过读书,把自己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慢慢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解读各种类型的书,并且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