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这句话,亦可佩戴在电影《无问西东》的衣领上。
“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老校歌中的一句词——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而影片以散文诗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如银杏般黄灿灿的真理: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一、真心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但一颗真实的心,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
什么是真实?
剧中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毫无疑问,陈鹏就拥有这样的一颗真心,一颗对爱情、对事业真诚奉献,不求回报的心。
陈鹏、王敏佳和李想同是孤儿,三人自初中起就建立了较深的友谊。随着青春期的来临,这种友谊慢慢发酵为俊男靓女的思恋。
陈鹏和李想都喜欢王敏佳,而王敏佳最初倾心的,是同在一所医院且具有浪漫情怀的李想。她沉醉在李想虚浮的外表中,却忘记了,太浪漫的人往往会缺失了质朴与真实。
果然,在三人的中学师母拿着李想和王敏佳共同写就的匿名信找到医院,诬陷王敏佳勾引她的丈夫时,李想因怕丢掉支援边疆的名额而选择了沉默,躲在了指责王敏佳的人群中,如同一个陌生人。
后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仅仅因为王敏佳因孩童的虚荣心而对众人撒下的幼时曾与毛主席合影的小小谎言,和她在台湾有一个素未谋面的叔叔,就硬是给她羸弱的肩膀上插了几颗随时就能将她炸得面目全非的炸弹——资产阶级小姐作风、仇视人民群众和妄图复辟。再加上“勾引有妇之夫”的罪状,王敏佳竟然被推上了十恶不赦的“领奖台”,无辜地接受众人的诋毁、侮辱和拳脚相加。
这群不明所以亦不求事实的愚昧民众总是如此,不管是在哪个时代。正如英国编辑家富勒所言:“愚人的名字,就像愚人的面孔,总是出现在公众场所。”
而在这些暴行的对面,却是表彰李想的鲜花和掌声,以及他要与反动势力“划清界限”的高声言论。
王敏佳终于被民众不明就里的所谓“道德”和“正义”打得面目全非,鲜血淋漓。而第一个冲上来解救她的,是陈鹏,那个木讷、不善言语、只知做实事的少年;那个曾拉着王敏佳在校园里疯狂实现原子加速度的少年;那个当领导找他,帮他实现理想事业时却坚定地说着“我有人要照顾”的少年;那个即便身在千里之外却依然能感知到心上人不妙,并抛下一切远赴万水千山前去保护她的少年······
王敏佳从地狱侥幸醒来之后,那双虚微无力还浸着血水的眼睛所看到的,是这个少年纯净挚诚的眼眸,是他对所爱之人遭遇的悲苦怜惜、对李想和暴行民众的愤恨,以及对生命回转的欣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二人在滂沱大雨中相拥而泣,雨水冲洗着王敏佳脸上的血泪,陈鹏的真心亦冲洗着她心灵的伤痕: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不管你摔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英国诗人乔叟曾说:“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而只顾自己的李想,已经失去了人生最高的美德,自此之后,心灵里必定常是懊悔与羞耻。
二、正义
《荀子》中言:“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出生于“三代五将”之家的沈光耀,家训亦如此: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明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这种家风下成长起来的沈光耀,可谓正义的化身,且拥有着超凡的灵魂。光是看见他那一身正气的闪亮模样,就会让人不禁发出“你看起来什么都能做好”的称赞。
他的眼睛看到的,与同龄人不同。他的视线细致入微,目光常常偏爱底层人物和细小事物,总能发现世界的美好,以及世道的艰难;他的视野宏阔宽广,眼中不只有父母家庭,更有人民、国家。
如果说最初他想要成为一名飞行员还带有几分追逐功名的少年意气,那么后来,当他听到老师吴岭澜在隐蔽的岩石之下从容、自信且笃定地吟着泰戈尔的诗,当他目睹如阿山一般弱小的鲜活生命如蝼蚁般被日军的空机碾轧而死,当他所闻生者对已逝亲人的一声声心碎的呼唤与悲嚎,在雨中静思了一夜之后,他终于坚定了从前的梦想,并彻底抛却了对人生幻光的渴求,而是带着正义的使命与民族挺立的信仰,无畏地飞翔。
成为飞行员之后,除了训练,带着积攒的食物独自驾机从空中投放给孤儿们,便是他常做的事情了。每当孩子们看到抖动的飞机翅膀,饥饿已久的身体瞬间有了能量,便欢天喜地地高喊“晃晃来了”。听着孩子们的欢呼声,看着他们奔跑的身影以及吃到食物的幸福面容,沈光耀的脸上就开满了花朵,心间流淌的,仿佛满是妈妈亲手做的冰糖莲子茶。
博爱、平等,往往与正义相依。沈光耀善待弱小,且对生命一视同仁,不因外在的附着物而去评判每一个珍贵生命的价值。
这样的沈光耀,以及同他一样的生命,纵使最后为了国家兴盛、民族挺立、人民安定而牺牲了,却长久地活在民族的记忆里,永难忘怀。
正如孤儿们歌声里所唱:“奇异恩典,沁入心田。日月山川,同见。”
三、无畏
无畏源于对前行之路的自信、笃定。
如同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陪同在他身边的那群最卓越的人物——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以及许多个像吴岭澜一样深受他们影响的风骨与灵魂。
因为无畏,所以剧中以陈岱孙教授为原型的数学系老教授可以在因校舍简陋又忽逢大雨之时毫不避退,继续以最高的分贝为学生讲题,并在大家反映完全听不到时,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静坐听雨”,然后便停止讲课,正襟危坐,细听雨声,任屋顶的雨水哗哗浇灌在身,也难以浇走他脸上那自信、和平的微笑。
因为无畏,所以在“静坐听雨”的窗外也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在白色雨幕下,水花翻溅中,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携着满足与喜悦继续在河边猎鱼,尽管蓑笠难挡翻溅的水花,但他却丝毫不惧,脸上有的只是欣喜;体育部主任马约翰老师带着学生在白色雨幕下跑步,尽管大雨遮住了他们的视线,但却遮不住他们嘹亮的口号,更遮不住他们心中对强健体魄的追求。
因为无畏,所以吴岭澜、钱钟书、沈从文、陈寅恪、袁复礼等西南联合大学的一大批教授可以在警报拉响、日军的敌机在头顶四处横飞之时,依然面不改色,带领身边人转移到隐秘的山坳里之后,便从容、淡定地吟诗、讲史、探科学真理、讲恐龙化石,继续以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带他们游向知识的海洋,向他们诠释何为大师的风骨。
托尔斯泰曾说:“为其所应为,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
正是由于他们听从己心,爱己所爱,行己所行,无问西东,所以他们自信,他们笃定,他们无畏,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谱写了一曲悠扬美妙的“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训)之歌。
四、同情
在当今这个“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的时代,同情显得弥足珍贵。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果果,是一家奶粉公司的高层。为了推广奶粉,他找到了一个四胞胎家庭,并给了他们一张名片,说有困难可以找他。
后来因为奶粉方案的失败,公司内斗,他被当作替罪羊辞退了,四胞胎家庭的事情也无疾而终。出乎意料的是,他却得到了竞争公司的青睐。
一天晚上,张果果接到了下属的电话,四胞胎的其中一个因病重需要手术,手术费高达五万,而这对于四胞胎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已经告别过去,拥有新工作、新生活的张果果本可以置之不理,他和四胞胎家庭毕竟也仅有一面之缘,没有义务去照顾他们,更没有义务去救助他们。
但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仿佛一阵阵晴飔,常在他心中奏出潺湲的乐声。
因着这如同清泉般的汩汩乐声,他毫不犹疑地决定救助这个家庭,不仅为他们垫付手术费,还为他们租了一处二居室,而且每个月为之提供十几罐奶粉。
前公司的领导知道后,以自己曾救助的某个家庭为例,告诉张果果,在这个时代,同情换不来感恩,反而会不断激发人的贪欲,最终欲壑难填。
之后,张果果有些疑虑了:四胞胎家庭也会这样吗?还要不要继续救助?拿不定主意的他去母校散心。这时下属告诉他,四胞胎家庭又来找他了,并说见不到他就不走。此刻张果果的心间仿佛飘着百团疑云。
后来,是李想救助父母的故事让张果果坚定地选择了继续从善—李想为了帮父母寻找救助队,甘愿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食物和水送给父母,而后凭借一无所有的身躯终于寻到了救护人员,却也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么自己尽些物质上的粗浅之力来换得一个家庭的健康和美满,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张果果与睽违许久的四胞胎家庭见面,原来他们只是为了将四支胎毛笔送给张果果。这一刻,张果果更加坚信,厚德必能载物,同情的枝干上必能开出感恩之花。
茨威格曾说:“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所以张果果在看着四个健康可爱的婴儿时,仿佛他们是自己的孩子,内心洋溢着丰盈的幸福感。
2020年的我们,生活在“世界很美好,世俗很强大,世道很艰难”的时代,我们会因世界的美好而欢呼跳跃,会因世俗的强大而沮丧无助,会因世道的艰难而迷茫困顿。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不求完美,只求心灵深处能够给出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并且,无论怎样,都请不要忘记,自己最珍贵——
当你在为别的生命而欢呼跳跃时,请记起你的珍贵,发现自己的闪光;
当你在遭受生活打击而沮丧无助时,请手握你的珍贵,抵抗世俗的恶意;
当你在人间踽踽独行而迷茫困顿时,请坚信你的珍贵,勇敢地行你所行。
如此,在面对“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这个问题时,我们自会从容地言一声:
“当然。”
作者简介:
嬿婉儿,原名“赵鹏艳”,一枚25岁清甜少女。
曾经的南大出版硕士,现在的私立中学教师。以我细拙之手书写人间挚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良辰嬿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