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有趣的心理学读物

一、“三位一体”的自我状态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以下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


当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一般会有两种表现形式:“自然型儿童状态”,即儿童一般具有的基本情感:快乐与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不论一个人年纪多大都有可能处在自然儿童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觉得很多大人看起来像个孩子。而“适应型儿童状态”则表现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自责、担心、焦虑等,这是一个人在儿童成长阶段与父母的互动中习得的自我状态,一个人如果经常处在这种儿童状态下,很有可能他们至少有一个严厉的父母。一个人如果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下就会显得情绪化或过分依赖别人,缺乏理性的判断和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身边某些人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总是想向别人证明自己,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常常表现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此时他们正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固执己见,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当一个人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时,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但这一点往往很难做到,“成人自我状态”需要刻意的练习,努力和深刻的思考,而其他两种状态,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人格的三种自我状态无好坏之分,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自我状态,学习如何与他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相处

二、关于抑郁、愤怒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总是害怕、担心自己惹别人不高兴,生气或不被认可,不被喜欢,这种担心或害怕达到一定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越是害怕,担心事情就越会发生,如果这种情绪无法指向外在:即通过与外界进行对抗(如:愤怒),或合理化的转移这种能量,而自己的焦虑担忧又常常发生了,那么此时此刻极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抑郁状态。

关于愤怒,如果说抑郁的攻击性指向内在,那么愤怒的攻击性往往以指向外在的形式表现。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所以看到了吗?我们常常都在释放着愤怒,只是表现得强度不一样罢了,而这些释放愤怒的表现形式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就好比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但愤怒具有攻击性,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常常伴随内疚感。

附:人生坐标图,看看你常常处在在哪种状态里


三、书中经典语录

1、所有的孩子都依赖父母,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这种依赖关系

2、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种情绪。如果你否认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

3、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善于理解他人,表达共情

4、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的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来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的自卫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5、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解释愤怒的例子……




参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原著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