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

       关于戏曲,只是一种情节,也是一种寄托,从未想过要去学唱戏,似懂非懂的欣赏也是好的。

       地处鲁西南的我的家乡,深受河南豫剧、曲剧、坠子以及山东梆子等多种戏曲的影响,爷爷奶奶爱听戏,姥娘更是十足的戏迷。小时候我家还是一台黑白电视,天线还要用高高的竹竿架在房外,碰上信号不好还要出去摇天线,但那已经是很幸福的了,爷爷奶奶家都没有电视,只有一台收音机,放卡带的那种,碰上有唱戏的节目,俺爹就让我们去叫爷爷奶奶,一路飞奔的往房台上跑,一进爷爷奶奶家门就开喊又唱戏哩,快去看吧,然后就跟着爷爷背着手拖沓拖沓的往我家去,后面奶奶不紧不慢、稳稳当当的跟着,那时节跟着电视爷爷奶奶看完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断桥》《拷红》、马金凤大师的《花打朝》、《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杨八姐游春》和牛得草大师的《审诰命》,还看了刘忠河先生的《打金枝》,《大登殿》,张宝英的《秦香莲》、《寻儿记》,包公系列等等都跟着看过,曲剧海连池老先生的《卷席筒》、马骐老先生的《寇准背靴》、张新芳大师的《陈三两》是老人家爱看的戏,还看了《小姑贤》,给我印象最深是我们山东梆子《墙头记》,听了很多很多,大多记不住了,这也是我现在只对老戏感兴趣原因,现在听来还是记忆犹新,老人家的讲解道理还如在耳边,那时节跟着老人家看戏听戏只是图个热闹,啥也不懂,虽然爷爷奶奶老给你唠叨,这出戏演的啥唱的啥,有啥道理,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来爷爷奶奶却是大智慧,老人家都没有多少文化,爷爷读过几天私塾的,奶奶却是一字不识的,讲论起戏里的道理却如数家珍。

       姥娘是个铁杆戏迷,听的戏也杂,因为有过逃难山西的经历,她老人家除了河南戏,还喜欢晋剧、眉户戏,关于评剧,老太太算是我的启蒙者,那时跟着她听《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特别喜欢赵丽蓉,关于戏曲姥娘懂得比爷爷奶奶都多,随便哪出戏你问她,她都能给你说出戏里的人物、谁好谁坏、剧情如何,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

       小时候最喜欢是赶会了,有吃有玩,还能听戏,老一辈的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哪里有唱戏的,十里八乡的人都去了,图个乐呵,但是爷爷奶奶和姥娘听完戏跟我说的最多的却是要学戏里的好人,孝顺、守信、良善、忠君爱国等等,不要学那些坏人,下场都不好,我想这就是农村老人对于戏曲最朴实最淳朴的思想吧,戏里演绎的悲欢离合虽说和自己相差十万八千里,可带给他们和我的影响、带给我们的道理却是久远至深的。入伍后,爷爷买了台电视,每次去电视里放着的都是豫剧,我也会陪着老人家看一会儿,听他们继续讲从小时就听的道理,姥娘家买了影碟机,堆得满满的都是戏曲的盘,我想这就是生活吧,尽管艰苦,却很满足。

       时光总是过得太快,不经意间带走了奶奶、爷爷和姥爷,在子孙日渐长大,可以更好的孝敬他们的时候,这实实的是终生的憾悔,戏曲也就成了寄托,听着戏仿佛又回到了那炎热的夏天,满院儿的石榴树、枣树,那房梁上的燕子窝,那水缸里冰着的西瓜黄瓜西红柿,爷爷放羊的鞭子,奶奶纳鞋底的筐儿,都还在,爷爷还是躺在那用了几十年的竹躺椅上,奶奶坐在堂屋的正座,收音机里放着的是那段百听不厌的“老皇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喜欢一样东西,别人坏话说多了,不免就信了,以为自己上当了。 有人说戏曲是古时候的电视剧,很有道理。可是,其实不止是...
    良娃阅读 4,028评论 0 2
  • 中华文化精彩纷呈绝不仅仅是一句话的事儿,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小时候,收音机是主要的娱乐工具,那时候每天晚上6点半...
    鹿青的五彩福泰绣庄阅读 4,216评论 2 3
  • (一) 【1】 三日月宗近这条鱼,总是有满脑子的奇怪想法。这让山姥切国広好多次都不得不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一条正常的...
    Noel_3925阅读 5,929评论 0 3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古代读书者少,识字者更少,广大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则基本上不识字。那么作为文化传播者的广...
    鹿青的五彩福泰绣庄阅读 3,301评论 0 2
  • 心里有一个梦想 命运却不是那么坚强 总想发一份光 人生却早早的卸了妆 感觉这个世界没了希望 生命却出奇...
    白清风阅读 1,111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