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孩子一起读《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丛书,每次由我一人负担数个角色,深情演绎,直到口干舌燥,以至进度实在不快。不过,孩子对我的“语音表演”还算满意,从她的笑声或是催促继续往下读的鼓励中,又找回点儿当年学校课堂上分角色阅读的乐趣。
其实大部分情况都是我先笑场,因为我的笑点和泪点一样的低,更重要的是,作者真的写得好。
就说“金钥匙”这本吧,小主人公杨歌是名跟咱孩子差不多的小学生,而且还是个成绩“倒二”的差生,可他偏偏能遇上些脑洞大开的稀奇事儿,比如,他稀里糊涂的就意外得了把无所不能的金钥匙。
这金钥匙,不但让他成绩突飞猛进,成了天才少年,而且还是位正义勇士的化身,但凡他,不,应该是金钥匙,听到了什么假话、假广告、假新闻、错的内容、不符合道德的事情,它统统会让杨歌身不由己的去完成正确的内容、说出正确的话语、揭露事情的真相。
杨歌在金钥匙的带领下,打败过欺负老奶奶的流氓,也冲到电视台揭露了骗人的宣传,还飞车捣毁犯罪团伙,好事啊做了一箩筐!
不过,除了口袋里的小爸爸,没有人喜欢杨歌。
因为杨歌总是被金钥匙控制着只讲正的、真的话语,所有的人,只要有一丁点儿不是对的地方,就会被纠正,很让人下不来台。杨歌很苦恼,口袋里的小爸爸劝他要摘下金钥匙,金钥匙有强大的只争第一的观念、只做对的事情,周围的人吃不消完全没有虚、假的话语;而现实里真实的杨歌也并不是这样完美的,离开了金钥匙,杨歌将什么都不能,更不会是什么射击全中十环的冠军,也不会是圆周率能背一百位的神童。
杨歌有虚荣心,故事还在发展,我也很好奇接下来的杨歌会不会摘下金钥匙过原来自己的生活。
不过,之前发生的事儿,倒让我想起了“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这样的话。
特地去问了度娘,究竟怎样理解。
【出处】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另一说,《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考)
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算是看明白了后面的解释,明显是强迫症的迹象嘛;这点,惭愧,有点像本人。因为孩子经常反馈这样的表情:为什么非得照你认为的标准的正确的样子去做才行呐?
我也不能解释这样强迫症的源头,但是,回想起来,确实过分,比如纠正别人白字、格式或是其他细枝末节的东西,就经常犯二;不光现实生活里,就连如今的微信世界里,就不知得罪过多少人;还总是忘了教训,第一时间蹦出来挥舞纠错的大棒,其实自己也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也纳闷,哎!
还有一说:出自《增广贤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含义【解释】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嗯,这样看来,喜欢认真的态度,可以自己参照这样的标准执行,大可不必教条的以此为标准,苛刻别人的言行。
对孩子,告诉他们学习上、工作上可以精益求精,不容半点马虎。但在为人处世,可千万别一根筋,三观不同咱就撤;见到利益可以谦让,见到破坏必须出手,不当糊涂虫,也不随意跟风。
保持自己的清,有无徒,看缘分,看造化?不,还是得看修养!
哈哈!很希望该修心修行的学生能顺顺利利明明白白的知道提升自己,而不是靠着什么金钥匙银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