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只感情动物将新闻“捧”给你看|《看见》书评

《看见》这本书出了一段时间了,也已经被很多人推荐烂了,但我还是想拿出来说说。在这个真相匮乏的时代,还有一只感情动物,在努力将新闻“捧”给你看。

翻开这本书,读上一两页,很容易就感觉到柴静是一直感情动物,字里行间,你能看出她比常人的感情要丰富许多。而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和常人基于逻辑推理不同,她习惯于相信肌体对事物的自然反应。

看见访谈

她写去汶川回访地震灾区的那一章,结尾处,在看到灾难过后,人们重新开始了生活,废墟上长出了绿草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到,是时候孕育一个生命了。在中国社会,生孩子这种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柴静这样的感情动物是需要用顿悟来让自己确信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柴静没有去做记者,她应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者编剧,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她这种敏感都会在文字上得到很好的发挥、宣泄。

她偏偏做了记者,这个需要客观,需要公正,需要将事实“捧”给你看的职业。除了一一叙述她见证的世事沧桑,本书还有另一条线索,就是她反反复复和自己的主观意志作斗争。

柴静

刚从湖南台调到中央的时候,她更多的是以一个评论人的角度去对每一条新闻评头论足,没少被领导诟病;后来有点矫枉过正,变得冷冷冰冰,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深度,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她就在这一个跷跷板的两头走过来走过去。

“双城的创伤”时走到了感情这头,“直击两会”又走到了理性那头。

对于一个感情动物,容易犯的错误是将新闻中引起共鸣的点挑给你看。拿起这个来,对你说:“你看这个”,拿起那个,对你说:“你再看这个”,最后总结出了她自己的看法,事实也面目全非了。过于理性的人,则容易忘记了人性,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像是将新闻瘫在地上,你爱看不看。

正当我习惯了她的反复之时,我惊讶的发现,她渐渐能平衡地站在中间,真挚又公正地伸出双手,将一条条新闻捧给你看。感情动物的本质,让柴静的报道富于人情味,长年累月的经验和对感情的把握,又让感情不至于过于主观。

一个新闻人,媒体人,正应如此。

柴静

当然,如今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年代,能满足这最基本要求的人也已经凤毛麟角了。

16年伊始,某个电影要上映了,六小龄童事件就刷了一波屏;后来引力波被观测到了,民科又刷了一波;还有至今仍情况不明的和颐酒店。

在这些事件中,你总能看到一些人登高一呼,用歇斯底里的语气向大家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说是灌输。对于他们来说,什么客观,什么公正,什么“捧”新闻给别人看,在炒作的利益面前都是无力的。这些媒体人想让大众看到什么,大众就只能看到什么,还在义愤填膺地为他们传播,加油呐喊。

利益操控了情感之后,公正就无从谈起了。相比之下,柴静确实用心“看见”了一些别人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她没有选择站在高处利用人性,而是躲在暗处,窥探人性。

这样的时代,能读这样一本书,识这样一个人,是幸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520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尤其是单身男女更是了如指掌。但是,生活在火星表面的我确实第一次所谓的520是什么...
    佐倞阅读 385评论 0 1
  • 越来越晚睡。 心情烦躁。 明早不用上班,睡个懒觉就好了。 睡觉。
    巫落阅读 129评论 0 0
  • 户口本上的籍贯,赫然写着“四川”。事实上,四川,只是奶奶的娘家。很久以前,奶奶远嫁,爷爷早逝,于是,奶奶的故乡四川...
    筠筠98阅读 316评论 0 2
  • 为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被称为古典音乐大师?为啥音乐学家总研究这些Mr. Big?难道一部煌煌音乐史就没有别人了咩...
    izan阅读 778评论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