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会《穷人》一课的“穷”时,同学们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这句话是从哪方面写渔夫一家生活贪困的?
吃的
两三个同学站起来,把这句话读准,读熟,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之后,我话锋一转:“吃的是面包,菜有鱼。”
“不对,不对!”
“应该是‘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老师你少读了个‘黑’和‘只’!”
哦,漏了两个字?没关系呀?不就漏了两个字吗?
“不一样,意思完全就变了?”
怎么变了?
“黑面包,说明面包不好,可能变质了,或者可能没有营养。”
“如果说吃的是面包的话,那说明生活条件还不错,就体现不出渔夫一家的穷了!”
哦,原来一个黑字这么关键,那一定不能丢,一起来读一读。(孩子们有了体会,读书的语调已经变了。)
那“只”字又为什么不能漏呢?
“菜只有鱼,说明没有别的菜了,只有‘鱼’这一种菜。”
“只有鱼,说明他们一定没有别的选择,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吃了能填饱肚子,不吃只能饿着。”
“有鱼也蛮好的呀,鱼肉鲜美,香嫩可口,很多人都爱吃呀!”
“不一样,如果有其它的菜搭配,吃着还可以,如果只吃鱼就会吃腻。”
“如果一顿吃鱼,可能会觉得很好吃,如果连着两顿吃,也能吃得下,但如果天天吃,就不会觉得鱼好吃了!”
好东西也不能天天吃。早上吃什么?
鱼
中午吃什么?
鱼
晚上吃什么?
鱼
今天吃什么了
鱼
明天吃什么?
鱼
这一周吃什么?
鱼
下一周吃什么?
鱼
这一月吃什么?
鱼
“老师你别说了,再说就要吃一年的鱼了!”
“老师你别说了,再说我们吃鱼就要吃吐了!”
想吃鱼?天天都能吃得上吗?
“不是,因为课文的后面说‘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
“不是,因为渔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如果够吃就不用去冒险了。”
“不能,如果他们的鱼够吃,就不用到深夜十一点了,早就回家了。”
……
抓住一句话,扣个一个“只”字,学生们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体会到了“穷人”的穷,渔夫一家人生活的拮据,为下文体会桑娜一家,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要收养死去邻居家的孩子,这种高尚的品质,这种可贵的人间真情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