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失望而导致的。当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更会感到失望。
那我们为什么会失望呢?
那是因为孩子、家长的目的没有达到而感到失望。一个失望透顶的人,肯定会做出出格事情,而这种行为就是失望的起点。
无论是谁,我们的认知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我们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欠思考的,也是鲁莽的。这样做会伤害到我们关心的人。
家长不满意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失望,孩子却得不到家长的谅解而感到失望。
我们发现孩子的行为不当时,就通过控制与惩罚,达到我们的目的。可是控制与惩罚培养不了孩子的责任感。
他们不会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思考。在控制与惩罚的环境中,他们认为这是家长不通人情、羞辱和不被认可的表现。
那我们怎么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呢?
我们应该像破译员一样,解读他们行为的缘由。不良为的背后,是一个失望的的孩子。
孩子的行为就是以目的为导向,由于他们心智不成熟,也就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不会思考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其他人。所以孩子会有意无意冲撞到我们。
我们被孩子的行为刺激到时,我们就会惩罚批评。孩子眼看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们就会有自暴自弃、顶撞家长、语言攻击、屡教不改四种行为。
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由于孩子的归属感和实现自我价值而导致的。为了获得归属感和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会过度地寻求度关注、寻求权利、寻求报复、自暴自弃四种表现。
1、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我们会为孩子的行为感到烦恼、着急。并有想揍他的冲动。你给他摆事实讲道理吧,他刚消停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
他们再次挑战我们的耐心,这时不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他还把我当病猫呀?
结果,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场面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看看土豆与土豆的故事。
土豆为了夺取妈妈的注意力,就在沙发上爬上爬下。来来回回十几趟,迫于无奈的土豆妈。只能一次次地把他从沙发上抱下来,防止把他摔伤。
疲于奔命的土豆妈,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土豆扔到婴儿床里,可是他哭的更加伤心了。
原来,土豆第一次爬上沙发时,土豆妈抱起土豆一块儿玩,然后告诉土豆:“你不能在沙发上爬上爬下,这样会摔伤你的”。
说完,就忙自己的事情了。结果就变成了一场拉锯战。
原来土豆认为他只要他爬上沙发,妈妈就会过来抱着他玩。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想法,才导致土豆妈疲于奔命,最后把他扔进婴儿床的结果。
土豆之所以那样做,那是因为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但解释力非常的差。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给他分配一些小任务。这样就可以避免与孩子的冲突。
2、孩子与父母争夺权利
你凭啥管我?你有什么权利管我?你一天让我做这个,让我做那个。我不想听你的,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孩子有意无意地用语言戳中内心里的伤疤。其实他们希望你不要过问自己的事情。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这些事情,不用麻烦你指点我。
正因为这样,家长与孩子陷入了无限的争斗中。
我一个发小对他妈:“你凭什么管我?我不需要你管我”。正是因为句话,让自己的父母伤透了心,对他彻底的失望了。这也是导致家庭破裂的重要因素。
当然家庭的破裂原因不能全怪他,但是他的行为却是压到母亲的最后一颗稻草。
如果他的母亲能明白孩子不是故意,也能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话,我想他们的家庭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母亲想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觉得不尊重,岂会按照她的想法去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有这么大的反应,这也他们走向情感的悬崖。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着急。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只有赢得孩子,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详细内容请查阅《正面管教》(4)}
3、寻求报复
内心的期许无法得到,内心就非常痛恨那些阻止他的人。他想通过报复阻止自己和指责自己的人,让他们尝尝这种体会,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
我们肯定不希望孩子怀着报复的心态处理事情。在这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那是因为他受到伤害,却不被别人理解。
没人理解不要紧,让他们体验一下不是更好?从而报自己的一箭之仇。
当孩子作出过激的行为时,我们不要急着指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并了解背后的原因。
告诉他,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不见得做得比你好。所以你下次要尽量避免受到伤害,知道吗?
4、自卑(自暴自弃,丧失了信心)
自卑,孩子对经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也不在对任何事情抱有希望。他只求你们不要来麻烦我就可以了。
而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会感觉到无能为力,有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是放弃还是在努力一下呢?
学习对于每一个孩子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例外。
他字迹非常潦草,有时候想问他认识不认识这些字。可是我说了他很多次,可他依然不改。
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告诉:“我很累,不想管这些事情”。
在多次劝导下发现,他是被源源不断的的作业压垮。不是他不想努力,而是努力了也达不到家长的期许,换来的只是一些指责罢了,还不如不做的好。
是呀!家长的要求高了,还想在高一些。让孩子看不到尽头,也就放弃努力,能到哪里,就到那里。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对孩子表达信任,并停止批评。鼓励任何小小的努力,然后发自内心的关心他。有时可以亲身示范,教孩子怎么做。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我们不要被孩子的不良行为激怒,否则就是对孩子另外一种伤害。孩子是个好孩子,欠缺的只是一些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