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先民借助于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
传统社会里,人对天地时空的感受是细腻的。时间从农民那里转转,抽象升华,为圣贤才士深究研思。时间有得时、顺时、逆时、失时之别,人需要顺时、得时,也可逆时而动,但不能失时。在古代,如果人们的时间感出现紊乱,社会的时间意识发生混乱,圣贤或帝王就会改元、改年号,以调时定时,统一思想意识,而所有的时间种类里,只有与天地自然合拍的时间最适合人。今天城里的人虽作息无节制规律,但只要他们到乡野休整一段时间,其生物钟即可调回自然时间,重获时间的节律和精气神。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为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引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我们要把握自我,不要对生物世界、天时地利等失去感觉,无知道法自然的本质。由节气,学气节。
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