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大二的时候开始玩单反的,想学摄影是因为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如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宅男一样过着平淡单调的宅男生活。
然而理科生的我却有一颗艺术生的心,在大二的时候突然醒悟,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萌生了要培养一个兴趣特长的想法。那选什么好呢?
一开始想到“摄影”,我是拒绝的。毕竟“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的劝言时有听到。
经过一番SWOT分析法(此处省略一万字~),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在自学到达瓶颈期后,报了某网红摄影师的网络教学班。
第一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学摄影是为了什么?”
综合当时大部分学员的回答可以总结为——摄影,是为了记录美好。
确实,影像的存在能帮我们重温特定时刻的记忆。
大二到大四,从摄影小白开始学习相机的基本操作、熟悉各种器材的适用场合;
从尼康到佳能、从60d到6d、从变焦到定焦;
从用美图秀秀的一键美颜,到先用lightroom初步调色再进photoshop精修的修图流程;
从默默无闻到上过微相册、lofter专题以及其他的摄影平台的推荐。
虽然至今没有成为所谓的网红摄影师,但是也算是多了一段有趣的人生经历。
记得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的那一年,每出去拍摄一次便会在心里责怪自己不收心不安分。
后来大四谈恋爱忙实习,外拍的次数愈来愈少。一开始是非常不适应甚至是有些抵抗的。
因为摄影于我而言,让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与意义,让我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让原本每周一拍频率的我有了歇息的机会,让我有时间重新去思考摄影这件事情的意义。
在这个充满“逼格”的时代,大部分人都有同样的“装逼”意识。
为了能得到别人的“赞”,让别人觉得自己酷炫吊炸天,
所以看到国外爆红的女友背牵男友的旅游照便疯狂模仿、图文不符的自拍照加鸡汤、以为拿着单反出去便显得高大上或者以为拿单反就能拍出好照片、照片各种加水印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你拍的...等等。
前段时候在一家咖啡屋参加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分享会,坐在我旁边的三十出头的大姐看着背单反的我说,“你背这个看来起来就比较懂摄影”,然后开始问我如何能拍出后面模糊的效果(即虚化),期间还带着委屈与无奈地说自己搞不懂相机上那些复杂的操作......
我想于她而言,摄影已经变成了负担,可是摄影本来就应该是件简单快乐的事情啊。
工程师、老师、插画师等等都是对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称呼,那为什么随便背着个单反的人就能称之为“摄影师”呢?
我想,“摄影爱好者”应该是更为恰当的称谓,而且你看“爱好”二字,多么美好的字眼。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不以摄影为职业,不靠摄影养家糊口。
那为什么摄影会变得有负担呢?依我愚见,这是“装逼”的代价——为了获“赞”无数、为了评论区里的各种顶礼膜拜,最后我们把摄影整得多么疲于奔命......
分享会期间有一个学员作品分享环节,一个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女孩分享了她在布拉格拍的照片。
那是一组黑白照,是女孩在避雨期间看到街上的人儿小跑避雨的情景而抓拍下来的组图。
还是那位大姐,评论说自己无法看出她的作品好在哪里,无法对照片理解照片的故事。
好在,她是以一种真诚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想法。照片的好坏,在这里我不予置评。
但是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女孩在跟我们分享这组照片的时候,回忆起在布拉格的点滴往事,她的情绪是轻松愉悦的。她说,如果可以,她想一辈子都住在布拉格。
所以你看,摄影就是一件特别私人的事情,照片里的故事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而且我们亲手把它定格了下来,那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别人都觉得我们拍的照片好看呢?
《罗辑思维》的老罗说过,《罗辑思维》是为了凝聚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价值相同的圈子,而不是为了讨好每个人,如果你不爱看,别看。
一张没有记忆点的照片,即使别人点赞无数,也无法增加它在摄者心中的意义。
一张充满回忆的照片,即使无人能懂,也不妨碍它在摄者心中存留的那些美好回忆。
从这个角度来看,照片帮助记录了摄者的回忆,它就丰富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对于摄者而言,它就是一张好照片。至于它是用什么器材什么拍摄模式拍的,便都不再重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总是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当我们为了满足膨胀的欲望去拍摄时,我们忽略了身边可爱的花花草草、无视了那些纯真的笑脸,甚至没有认真地为自己的至亲拍过一张照。现在,请你看看自己手机里的照片,真的是这样。
去经历、去阅读、去爱人、去热爱生活、去感受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关于你的所有一切最后都会自然而然地映射到你的照片里。
我至今庆幸的,不是自己选择了一位多么牛逼的摄影师为老师,而是庆幸选择了一位对生活有热爱、对人生有思考的老师。
他说:“永远热爱生活,并像孩子一样去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