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江湖郞中》尾记/作者:邵明(再版)

小说《江湖郞中》尾记

——以小说来反映历史

“江湖郞中”落幕了,回头看上个世纪中期新旧时代交潜中人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识时务者为“俊杰”。冯老识相,远走他乡。敬仁与他姐识时务,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小江北无知,活得有滋有味。小浦东的命运,逆袭反转。茶馆店老板江湖义气,一语成谶,白茅林农场。

历史在小说中从不以宏大叙述的方式存在,而是藏匿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里,潜伏在个体命运的褶皱中。张爱玲的《半生缘》里,曼桢与世钧的错过并非仅是爱情悲剧,更是新旧时代交替下人际关系的缩影——上个世纪上海的租界,电车叮当驶过外白渡桥时,车窗映照的不仅是男女主角的面容,还有整个社会在战乱与争斗中的浮光掠影。

而小说反映历史的悖论在于,虚构往往比实录更逼近真实。王安忆的《长恨歌》里,王琦瑶从“沪上淑媛”到平安里弄堂主妇的一生,看似是个体沉浮,实则是半世纪上海城市肌理的解剖报告。当她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翻出珍藏的《良友》画报时,那一刻的时空叠印,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年份,而成了可触摸的、带着租界弄堂里人间烟火气的旧梦。

好的小说反映历史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最终会超越时代标签。正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以福贵跌宕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其个人悲剧折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残酷变迁。从内战、土改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一次社会动荡都撕裂他的家庭。最终,孤身一人的福贵与老牛相伴,以最卑微的姿态诠释“活着”的坚韧,用文字展现历史洪流中个体如草芥般的命运与不屈的生命力。

我码《江湖郞中》也是受到余华小说《活着》的启发,也想用文字反映一下我所熟知的历史,为后人留下点痕迹。我也想模仿张爱玲、王安忆、余华的小说,进行人物与场景的虚构,结果还是有读者对号入座了。尤其是公私合营的那段叙述,有读者产生了共鸣。有关冯老与胡敬仁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叙述,我倒是接受读者的点评,我确实接受过三年中专的传统医药学的学习与实践,与牙医的余华有点相似。八十四章《江湖郞中》落幕了,其实我还意犹未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