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文心得
今天阅读了一篇核心文章《退役军人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复学适应的影响机制》
问题提出:
数据支撑,
1、大学生应征报名人数从2013年的20万激增至2021年的122万
2、2022年上半年入伍新兵中大学生占比80%
退役后遇到的问题:
学习节奏难以适应、社交圈层狭小局促、职业规划盲目无措等复学适应问题
给个人和高校提出新挑战
研究流程:
混合研究
顺序探究型设计策略:利用量化数据和结果来补充和说明质性研究的结论,开展混合研究(结合了定量研究的精确性和定性研究的丰富性)
实施流程
1、构建--访谈调查:退役军人大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调查-----形成初步构建起退役军人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复学适应的影响机制模型
2、检验--问卷调查:面相全国退役军人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据此检验退役军人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复学适应的影响机制模型
3、结论--综合结果:综合结果得出具体研究结论,并给出针对性建议举措
访谈调查
研究工具
《关于退役军人大学生复学适应的心理影响因素的访谈提纲》
1、复学适应现状
2、心理影响因素
分析思路
前边是自己总结的,因时间原因今天完不成所有,以下是AI完成,敬请谅解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背景:随着大学生参军人数增加(2022年占比超80%),退役后复学适应问题凸显,包括学习节奏、社交圈层、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挑战。
问题:现有研究多关注客观因素(个人、学校、国家政策),但对心理因素的探讨不足。本文填补了这一空白,聚焦学业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三个核心心理因素。
2. 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设计:采用顺序探究型策略,先通过定性访谈(12名退役军人大学生)挖掘心理因素,再通过定量问卷(全国71所高校736人)验证模型。
访谈分析:使用NVIVO 12进行三级编码(开放式、主轴式、选择性编码),提炼出3个核心心理因素。
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变量间路径关系,并通过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
3. 主要发现
直接影响: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身份认同均显著正向预测复学适应(H1-H3成立)。
变量间关系:
学校归属感正向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身份认同(H5-H6成立)。
身份认同正向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H4成立)。
中介作用:
身份认同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复学适应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学校归属感→身份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复学适应)。
4. 研究结论
心理因素是复学适应的关键驱动力,三者相互促进。
学校归属感是基础,通过提升身份认同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改善适应。
身份认同是桥梁,连接学校归属感与学业表现。
5. 实践建议
学业自我效能感:
设立个性化学习目标、灵活学籍管理、提供学业辅导(如导师制)。
学校归属感:
发放经济补贴、营造拥军文化(如退役军人担任军训教官)、设立专属服务(军人宿舍、热线)。
身份认同:
组织交流活动(经验分享)、设计入学教育项目、设立“退役军人荣誉墙”、提供心理咨询。
6. 创新与不足
创新点:
首次系统探讨退役军人大学生复学适应的心理机制。
提出链式中介模型,揭示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局限性:
样本以复学1-2年为主,长期适应情况需追踪。
未考虑不同军种、学校类型(如“双一流”与非“双一流”)的差异。
7. 启示与展望
理论层面:丰富了退役军人教育适应领域的心理学研究。
实践层面:为高校优化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提供了具体路径(如经济支持、文化融入、心理干预)。
未来方向:可结合纵向研究或跨文化比较,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普适性。
总结
该论文逻辑严谨,方法科学,结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尤其为高校制定退役军人支持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后续研究可拓展至更多元化的样本和情境,以深化对复学适应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