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笑谈,为什么我们玩手机这么容易“坚持”,甚至一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但是读书、学习或需要自律的事情却很难坚持?
相似地,为什么大人喜欢煲电视剧、孩子爱看动画片,一集又一集地沉醉其中,但是鲜少听说有人能够一堂课接着一堂课地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一个人既坚持做一件事,又享受做这件事,这是个悖论。
坚持阅读和享受阅读。坚持和热爱。假如阅读是需要坚持才能够培养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如何享受它呢?玩手机需要坚持吗?当然不需要。坚持,往往意味着你需要主动、自觉地做一件艰苦的事。什么事一旦和“坚持”扯上关系,就不叫享受了。坚持的时间越久,就越像是一场磨练意志的苦行。
终生阅读者一定是享受阅读的人。活到老学到老也一定是因为学习的乐趣。读书学习都不是坚持下来的。我们过去犯下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把本可以好玩儿的读书学习变成了苦修,把本可以专注的人变成了苦行僧。
当拿起一本书就像拿起手机一样自然;当上一节课就像看一集电视剧那样有趣,这时候学习自然会变成一件极其快乐的、让人享受其间的事了。
古人云,“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首句第一个字是“闲”。你得有这份闲适,它形容的既是时间又是心情。倘若你有大把的时间,但是你的心莫名地浮躁着,也难能安坐窗边读书。
第二句说得是心流体验。心流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或人们在被电影或书籍深深吸引住时的一种状态。你能想象吗?这句话中,心流体验竟然持续了一个季节!
什么样的人读周易时会产生心流体验呢?不识字的人肯定不行,对周易不感兴趣的人肯定也不行,文化基础太薄弱的人即便有兴趣肯定还是不行。
这说明,要对读书学习产生心流体验,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前提:一是对它有兴趣、二是有一定的基础、三是学习内容本身的难度适中,不会使人望而生畏,但又能充分满足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据说,现代人心流持续的时间似乎有越来越短的趋势。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学习内容不再发生强烈的兴趣,或者没找到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或挑战挑战。
这么看来,当家长和教师们数落孩子不专注的时候,可曾思考过他们设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是否足够有趣、有料、合理呢?
读初中时我比较喜欢化学课。因为化学课上常常做实验。课堂上老师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化学概念和原理。无论老师的教学水准如何,不同班级的学生们很少有对化学课产生抵触情绪的。
然而到了高中,我对化学的兴趣就大幅度下降了。高中化学不再做实验了,抽象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抽象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之间很快就会拉开差距。我记得化学老师在课上的细致耐心,但却不记得老师的有趣。
有料又有趣的人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只是有事做是不够的,必须得是有意思的事儿。成天到晚地完成任务、例行公事,会让一个人变得公式化、模式化。我们既不应当使孩子们变成读书考试的机器,也不应该让自己成为生活和职场的橡皮人。
作为家长和老师,有义务改进孩子的学习过程。然而,生活却没有义务迎合成年人的趣味。因此我们就应当自己发现趣味或创造趣味,以便改进自己的生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