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汇集了鲁迅几年间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出鲁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孔乙己》是《呐喊》中篇幅短小的一篇小说,但它却是鲁迅先生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创作。
《孔乙己》用了第一人称的描述角度,“我”是酒店里的柜台里温酒的小伙计,文中正是从从“我”的角度慢慢让人们看见孔乙己这个人。
平常见到的孔乙己
孔乙己不是他的本名,而是大家给他取的绰号。他是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唯一一个人,满口之乎者也,店里的人常取笑他,笑他的落魄,笑他的不合时宜,笑他贫苦潦倒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
孔乙己是不会真的生气的,面对大家的嘲弄有时也沉默,再被人说破偷书的事,便是涨红脸争辩一番,也只引得店里哄笑。
孔乙己读过书却没有再进学,虽无功名但也写得一笔好字,本可以替人抄书来自立,但他好吃懒做,终究没能坚持,偶尔便偷书,或几近要讨饭才能维持生计。
印象深刻的孔乙己
就连小小年纪的我,偶尔也会笑笑孔乙己,但孔乙己对我还是愿意亲近。他问我识不识得字,想教我,可我是不屑和他深交,他还固执地想要和我交流,我便走远了。
对附近的小孩,他也愿意分享,茴香豆配酒,小孩爱热闹,常一听笑声就围过来,他看到小孩就大家一起分起来,一人一颗,待到“弹尽粮绝”之时便要求饶,孩子们便在笑声中散开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最后一次见孔乙己
孔乙己好久没来喝酒了,还欠着十九个钱,听说他被人打折了腿。中秋之后,终于再次见到了他,他是用手走过来的,拿了现钱要了一碗酒喝。喝完酒又慢慢用手走回去了。
掌柜问起他被打的事,他的眼色里分明希望掌柜不要再提。
过了一年,过了两年,孔乙己终究没有再出现,粉板上的十九个钱还记着。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读书人,本应该收获不错的人生,然而,孔乙己的的结局却是悲凉的。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无论在哪一个年代,都应该是值得被鼓励且理应积极向上的人生。
然而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的精神早被侵蚀毒害,他进退不得,放不下自己“读书人”的身段,却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长衫客的生活。
他固然善良,他固然爱读书,可他却不曾在行动上适应环境,也无法在精神上去超越环境,只能被困在时代画好的圈里,被吞噬遗忘。
“我”想“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因为“我”不舍他的善良,的确,是因为“我”深知这时代的残酷。“我”最终仍能记得孔乙己,是因为“我”是青年,“我”看得见孔乙己的意义。